立冬七言诗精选:七言绝句中的冬日风情与禅意
当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,诗人的笔锋便如枯枝蘸雪,在素白纸页上勾勒出冬日的骨骼与魂灵。七言绝句以其凝练的体式,承载着霜天万籁的寂寥与炉边微暖的禅思,将岁暮的物候与心绪熔铸为永恒的诗行。
1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此诗以简朴居所映照立冬时节的清寒特质。"授衣月"暗合《诗经·七月》"九月授衣"典故,点明农历十月备冬衣的古俗。篝炉炭火与布被的计量单位"寸""铢",凸显寒士生活的精打细算。末句"师陋巷"化用颜回箪食瓢饮之典,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丰足,在岁暮严冬中展现宋人特有的理趣——狭小空间与广阔心境的辩证,正是立冬物候引发的生命哲思。
2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诗题点明立冬前最后的秋霜,与菊花构成季节交接的象征系统。"清霜冷絮裯"以触觉写寒意,絮裯(粗麻被)的意象暗示隐士清贫。满阶红叶与"园林尽扫"形成强烈动感,西风如扫帚般卷走残秋,唯余黄花(菊)坚守时令。这种拟人化处理赋予菊花君子品格,与陶渊明"采菊东篱"传统呼应。诗人通过物候更迭的细节,捕捉立冬前夕自然界告别与坚守的双重姿态,在凋敝中见精神。
3、《立冬即事二首·其一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笔下的立冬充满江南特有的湿润感。"细雨生寒"不同于北方的凛冽,而是氤氲着水汽的凉意。木叶青黄参半的庭前景象,精确对应长江流域立冬时植被的过渡状态。"小春"指农历十月温暖如春的天气,诗人以"无多日"暗示寒冬将至的紧迫感。末句忽闻梅香的转折,既符合物候规律(江南早梅立冬已孕蕾),又以嗅觉通感打破视觉的萧索,在微茫中埋藏春的伏笔,体现元诗含蓄隽永的特色。
4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僧侣诗人以行脚视角捕捉立冬的天地气象。"天水清相入"写江湖与苍穹的澄澈交融,暗含禅宗"万法归一"的观照。"秋冬气始交"直指节气本质——阴阳二气的转换节点。饮虹(彩虹消散)、宿雁两组意象,分别呈现瞬息与永恒的时空对照。末联月下归寺的场景,松门夜敲的声响打破寂静,却更添空灵。全诗将释家"即色明空"的哲学,融入立冬物象的观察,展现宋代禅诗"目击道存"的艺术境界。
5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范成大在舟中体悟立冬夜的时空纵深。"人老""寒增"开篇即点明岁暮主题,以人生与自然的双重衰老营造凝重氛围。樵火、渔灯在山水间的明灭,构成微观的星图镜像,暗含"天地一沙鸥"的宇宙意识。浪影千叠与沙痕消长的动态描写,赋予寒夜水面以哲思维度。末联峨眉晨光的期待,在长夜中植入希望,体现南宋诗人善于在窘迫中寻找光明的精神特质。全诗将立冬夜的阴郁转化为苍茫的诗意,船窗如同画框,截取天地间最富禅意的片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