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最有名的诗句:那些流传千古的冬日名句
当立冬的寒风掠过枯枝,天地便悄然褪去秋裳,披上素净的冬衣。古人以诗为笔,在节气更迭处留下深深浅浅的墨痕。这些诗句或咏物言志,或感时伤怀,将冬日的凛冽与温情凝练成永恒的艺术结晶。透过这些文字,我们得以触摸千年前诗人面对寒冬时那份细腻的感知与深邃的哲思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此诗以立冬时节的慵懒与闲适为主题,开篇便道出天寒地冻时文人特有的生活情态。"冻笔"与"寒炉"形成巧妙对仗,既点明节气特征,又暗含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。后两句转入醉眼观物的奇幻境界,月光下的墨迹竟被错觉为漫天飞雪,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典型体现。诗中"墨花"与"雪"的意象转换,不仅展现了冬日特有的视觉混淆,更暗喻诗歌创作中现实与想象的边界消融。全诗虽仅四句,却完美捕捉了立冬时节文人围炉饮酒、即兴赋诗的传统雅趣。
2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以细腻笔触描绘江南早冬的独特景致。诗中将冬日与春光刻意混淆,创造出"冬景似春华"的奇妙意境。霜轻草茂、日暖沙干的描写,颠覆了北方冬季的萧条印象,展现江南冬日特有的温和面貌。"老柘叶黄"与"寒樱枝白"的对比,既呈现植物在冬季的不同形态,又以"嫩树""狂花"的比喻赋予衰败以生机。尾联突然转入对闲适生活的向往,暗示诗人被政务所困的无奈。这种将自然观察与个人感慨巧妙融合的手法,正是白诗平易近人却意味深长的艺术特色。全诗通过对江南冬日特殊性的捕捉,展现了地域气候对文学意象的深刻影响。
3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此诗以简朴语言勾勒出立冬时节的寒士生活图景。前四句通过"室小""墙低"的居住环境和"授衣月""始裘天"的节气变化,凸显冬日生活的窘迫。后四句却笔锋一转,描写细心积攒的取暖物资,最终以"欣然"作结,展现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。"寸积""铢称"的计量方式,既反映物质匮乏的现实,又暗含珍惜微物的生活智慧。全诗通过对立冬前后生活细节的捕捉,将节气变化与人生境遇相联系,体现了宋代文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创作倾向。陆游以朴素的文字传达深邃的人生感悟,正是其诗作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。
4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这首七绝以立冬前夕的霜菊为题,展现季节交替时的典型意象。首句"清霜冷絮裯"通过触觉描写强调寒意突至,次句"红叶满阶"的视觉画面则暗示秋去冬来的自然更替。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,"尽扫"与"惟有"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菊花傲霜的特质。诗人将菊花拟人化为"不负秋"的君子,既是对植物物性的观察,也是儒家道德观的投射。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写法,体现了宋代咏物诗"托物言志"的普遍特征。全诗短短四句,却完成了从节气现象到精神象征的升华,展现了理学家诗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。
5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王稚登此诗以游子视角写立冬时节的羁旅情怀。开篇"秋风吹尽"的意象暗示季节的终结,"客里过"三字点明漂泊处境。后两句转入夜晚禅房的孤寂场景,"禅灯"与"半月"的组合营造出空寂的意境,而"今宵寒较昨宵多"的朴素比较,既符合立冬气候特征,又暗含人生境遇每况愈下的感慨。诗人将节气变化的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,体现了明代诗人注重"性灵"的创作主张。全诗以简淡语言写深沉感受,通过微妙的温度变化感知,传递出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永恒主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