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立冬的10首古诗大全:最全冬日诗词收藏集
当立冬的朔风掠过枯荷,古人以墨为薪,在诗行间点燃一炉温暖的时光。这些诗句或描摹草木凋零的肃杀,或记录围炉夜话的温情,将冬日的凛冽与诗意糅合成千年的文化记忆。透过这些文字,我们仍能触摸到唐宋诗人呵手试梅的雅趣,听见他们与天地共呼吸的节律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这首诗以诗人特有的狂放笔调勾勒立冬之夜。冻笔、寒炉的意象点明节令特征,而"墨花月白"的幻觉将酒意与雪景交融,展现出李白式的浪漫想象。末句"雪满前村"的错觉,既暗合立冬后降雪的自然规律,又以虚实相生的手法,将微醺状态下的诗意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诗中"懒写"与"醉看"的对比,恰是盛唐文人面对严寒时旷达性情的写照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以简朴笔法记录立冬时节的清贫生活。授衣月(农历九月)与始裘天的对应,精准把握立冬前后气候转变。篝炉炭、布被绵的细节,展现南宋文人应对寒冬的物质准备。末句"随处一欣然"的豁达,与杜甫"安得广厦千万间"形成有趣对照,体现宋代士人安贫乐道的修养。全诗用度量单位"寸""铢"强调物质的匮乏,反衬出精神世界的丰盈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诗人抓住立冬前最后的秋景展开咏叹。清霜、红叶构成典型的暮秋意象,而"黄花"(菊花)作为立冬三候"菊有黄华"的物候象征,被赋予坚守节操的文化内涵。西风扫尽园林的拟人化描写,与菊花"不负秋"的品格形成强烈反差,延续了自陶渊明以来"采菊东篱下"的隐逸传统。诗中"满阶头"的视觉堆积,强化了季节更替的不可逆性。
4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元人仇远以细腻观察捕捉立冬物候特征。细雨生寒的触觉、木叶青黄的视觉,构建出立冬时节特有的过渡性景观。"小春"(农历十月别称)与"梅花"的并置,既体现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,又暗含对春意的期待。诗中"半青黄"的精准描摹,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传统,而尾句设问的开放式结尾,则赋予读者寻觅早梅的想象空间。
5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
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范成大在舟中记录立冬夜的特殊体验。首联将人生暮年与节气寒意双重叠加,深化了时间流逝的感慨。樵火、渔灯的光影对比,构建出山水画般的空间层次。颈联"浪影千叠"的动态与"沙痕没棱"的静态,形成精妙对仗,暗喻立冬后自然界逐渐凝固的过程。尾联对峨眉晨景的期待,透露出宋代文人即使在凛冬仍保持对美的追寻,体现了"不以物喜不以己悲"的修养境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