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著名古诗精选:千年传诵的冬日经典诗篇
当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,古人的笔墨便如霜刃般镌刻下冬日的肃穆与温情。这些诗篇以节气为轴,以天地为卷,将萧瑟与暖意、孤寂与期盼交织成永恒的文化记忆。透过千年未褪色的文字,我们仍能触摸到诗人对时序更迭的敏感,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沉思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此诗以立冬时节的慵懒与闲适为基调,开篇即以“冻笔”与“寒炉”勾勒出冬日特有的凝滞感。诗人刻意选择“懒写”与“时温”的对比,暗喻创作灵感的冬眠与生命热度的持续。后两句转入醉眼朦胧的幻境,将墨迹、月光与积雪三重意象叠加,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。这种对冬日物候的审美转化,体现了盛唐诗人将日常生活玄妙化的典型手法,也暗含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精髓。
2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以江南立冬时节的特殊景致入诗,颠覆了传统对冬季的萧条想象。诗中“似春华”的悖论式描写,展现南方气候的温润特质。诗人选取霜草、暖沙、黄叶、白樱等意象,构成色彩明丽的视觉图谱,其中“寒樱枝白是狂花”更以拟人手法赋予植物生命张力。尾联转折流露出对仕宦羁绊的厌倦,与眼前闲适景象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对地域性节气特征的精准捕捉,反映了中唐诗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入微。
3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此作以寒士视角书写立冬生活场景,充满宋诗特有的理趣与达观。前四句通过“容膝”“及肩”的狭小空间与“授衣”“始裘”的时序变化,构建物质匮乏与节气严苛的双重压力。但后四句笔锋一转,以“篝炉炭”“布被绵”的精确计量,展现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。末句“随处一欣然”化用颜回陋巷之典,将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与立冬节气的人生态度完美融合,体现了南宋士大夫在逆境中的精神超越。
4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此诗聚焦立冬前夕的物候突变,以“清霜”与“红叶”构建起季节转换的鲜明标志。诗人运用“尽扫”的拟人化描写,强化西风肃杀之力,而“黄花不负秋”的转折,既是对菊花傲霜品格的礼赞,也暗喻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追求。全诗通过草木荣枯的对比,揭示立冬作为阴阳转换节点的深层意义,其中“不负”二字尤见宋代理学家对物性人情的哲学观照,将节气咏物提升至道德境界。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画家般的敏锐捕捉立冬时节的微妙过渡。首句“细雨生寒”精准描述江南立冬的气候特征,而“半青黄”的树叶颜色则成为季节交替的视觉见证。后两句引入“小春”概念,展现古人将立冬后短暂回暖现象诗意命名的智慧。“何处梅花”的设问,既是对春信的期待,也构成空间上的意境延伸。这种对节气渐变性的细腻把握,反映了元代文人融合诗画的艺术思维,在萧索中孕育着希望的生命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