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立冬的诗词七言绝句精选:七言短章里的冬日风韵

立冬的诗词七言绝句精选:七言短章里的冬日风韵

时间:2025-10-28 10:00:03

立冬的诗词七言绝句精选:七言短章里的冬日风韵

立冬的微寒悄然浸透大地,古人的笔墨便如霜枝上的残叶,既藏着萧瑟的清醒,又孕育着蛰伏的生机。七言绝句以其凝练的骨骼与丰盈的肌理,成为承载冬日情致的最佳容器。这些短章或描摹物候变迁,或抒写岁暮感怀,在四行二十八字的方寸之间,勾勒出千年不褪的冬之魂。

1、《立冬日作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
陆游此诗以极简的居所环境起笔,白描中暗藏对比张力。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·豳风》,指农历九月制备寒衣的习俗,"始裘天"则直指立冬换装御寒的时令特征。炉炭与布被的计量单位"寸""铢",既显贫士生活的精打细算,又暗喻诗人对细微温情的珍视。末句化用颜回"陋巷箪瓢"的典故,将立冬的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丰足,展现宋人特有的理趣与达观。寒而不凄,俭而不哀,正是陆游晚年诗风中"老树着花"的独特韵致。

2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
钱时〔宋代〕
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
诗人捕捉立冬前最后的秋光,以"清霜""冷絮"的触觉意象与"红叶""黄花"的视觉对比,构建出鲜明的节气过渡图景。"扫"字拟人化西风的肃杀之力,反衬菊花的孤傲风骨。宋人咏菊常寄托士人品格,此处"不负秋"三字,既赞菊花凌寒不凋的物性,又隐喻诗人坚守节操的精神立场。全诗在色彩冷暖交替与植物荣枯对照中,完成对生命韧性的礼赞,堪称南宋咏物诗的典范之作。

3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
范成大〔宋代〕
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
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
浪白风初起,江昏月未升。

年来诗思涩,今夜对谁曾。

范成大以舟中夜泊的独特视角观察立冬气象。首联"人老""寒增"的平行结构,将生命流逝与节气深化双重主题并置。中二联工笔描绘水上夜景:山头的樵火与水底的渔灯构成空间纵深感,浪白与江昏形成色彩明暗对比,而"风初起""月未升"则暗含时间流动的微妙刻度。尾联突然转入创作焦虑的坦白,使客观景物描写陡然具有主观抒情深度。这种将节气体验与艺术困境相连的写法,在宋代羁旅诗中别开生面。

4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
仇远〔元代〕
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
仇远以细腻的感官体验勾勒立冬特征。首句"细雨生寒"准确捕捉江南立冬时常有的阴润微冷,与北方"水始冰"的物候形成有趣对比。"半青黄"的树叶颜色,恰是秋冬交替时特有的过渡态。后联笔锋突转,从现实的凋敝跃入想象的芬芳,"小春"指农历十月温暖如春的短暂回暖,"何处梅花"的设问打破时空限制,在实景中植入虚境。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,展现元代诗人对唐宋咏物传统的创造性转化。

5、《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》

方回〔元代〕

立冬犹十日,衣亦未装绵。

半夜风翻屋,侵晨雪满船。

非时良可怪,吾老最堪怜。

通袖藏酸指,凭栏耸冻肩。

方回记录了一场反常的立冬前暴雪。前两联通过"未装绵"与"雪满船"的戏剧性对比,凸显气候异常带来的身体冲击。"风翻屋"的夸张笔法,承继杜甫"茅屋为秋风所破歌"的写实精神。后两联转入抒情,"非时"二字点明题旨,老人冻僵的肢体细节(酸指、冻肩)与文人象征(通袖、凭栏)形成苦涩反讽。全诗将个体生命体验置于反常天象中审视,体现了元代诗人对杜甫"诗史"传统的延续与发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