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节气古诗10首:节气更迭中的诗意冬景
当立冬的寒风掠过枯枝,古人以墨为薪,在诗行间点燃温暖的炉火。这些诗句或描摹初冬的凛冽,或寄托岁暮的沉思,将天地肃杀之气化作笔底烟霞。十首立冬诗词,恰似十幅水墨册页,徐徐展开节气更迭中的光阴美学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以酒为媒,将立冬的寒意转化为诗意的微醺。前两句直写节气特征:冻笔、寒炉点明气温骤降,而"懒写"与"时温"的对比,暗含文人冬日闲适之趣。后两句转入幻境,"墨花月白"巧妙联结书法与雪景,"恍疑"二字更添朦胧美感。全诗仅二十四字,却以酒气蒸腾的笔触,勾勒出立冬夜特有的清冷与浪漫,展现了盛唐诗人纵意自然的生命姿态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此诗以蜗居视角捕捉立冬生活细节,展现宋人应对节气的智慧。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》,指农历九月制备寒衣的习俗,"始裘天"则精确对应立冬穿皮袄的时令特征。中间两联用"寸积""铢称"的计量单位,生动表现贫士精打细算的越冬准备,与首联的逼仄空间形成呼应。末句"随处一欣然"的豁达,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丰盈,体现了宋代理学"安贫乐道"的生活哲学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诗人抓住立冬前最后的秋光,以霜菊对峙展现季节交替的张力。首句"清霜冷絮裯"五字包含触觉(冷)、视觉(霜)、质地(絮)三重体验,次句"红叶满阶"的凋零景象更添萧瑟。后两句突然转折,"尽扫"与"不负"形成强烈对比,将菊花塑造成守信用的君子。这种拟人手法,实则是借花卉品格寄托士人气节,暗含南宋遗民在易代之际的文化坚守。
4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明代诗人以羁旅视角观察立冬物候变化。前两句用"尽""旧""客"等字眼营造飘零感,秋风吹落的不仅是树叶,更是游子的时间感知。后两句转入微观体验,"一点""半轮"的微小计量,反衬出寒冷加剧的身体感受。全诗最妙在末句,以"昨宵"为参照系记录气温变化,既符合古人"以身体为量器"的节气认知方式,又透露出光阴流逝的惊心,堪称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元代诗人笔下的立冬充满江南温润气息。首句"细雨生寒"的"生"字精妙,既写出寒意随雨滋长的过程,又暗合《月令》"水始冰,地始冻"的物候记载。次句"半青黄"的树叶,生动呈现长江流域秋冬交替的渐变特征。后两句笔锋突转,以"小春"(农历十月别称)唤起对梅花的期待,将时间轴线拉向未来。这种"向前看"的写作策略,打破咏冬诗惯有的萧瑟格调,展现元人诗作中少见的轻盈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