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立冬的小诗精选:短诗里的冬意与温柔时光

立冬的小诗精选:短诗里的冬意与温柔时光

时间:2025-10-28 11:35:01

立冬的小诗精选:短诗里的冬意与温柔时光

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,诗人的笔尖便凝结了霜雪与暖意。这些短诗如窗棂上的冰花,既勾勒出冬的轮廓,又藏匿着人间烟火的温度。在节气更迭的节点上,古人以诗为媒,将肃杀与温情、寂寥与希冀,编织成跨越千年的时光密语。

1、《立冬》

李白〔唐代〕
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 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
李白此诗以疏朗笔触勾勒出立冬特有的慵懒与微醺。开篇"冻笔"二字直扣节气特征,砚台凝冰、墨汁冻结的细节,将物理寒意转化为创作停滞的精神状态。而"寒炉美酒"的意象对比,又透出唐人围炉煮酒的风雅。后两句尤为精妙,诗人醉眼朦胧中,将月光下的墨迹幻视作雪景,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体现了酒酣状态,更暗含"冬藏"的哲学——外界的凛冽终将化作内心的诗意沉淀。全诗不着"冬"字而冬意自现,正是盛唐气象中那份洒脱与从容的绝佳注脚。

2、《立冬日作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
陆游这首诗以极简生活场景折射立冬的民生图景。前四句通过蜗居尺寸与节气变化的对照,展现宋人应对寒冬的物质准备,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》"九月授衣",暗示立冬前百姓已着手添置冬装。五、六句"寸积""铢称"的计量单位,道出普通人家精打细算的越冬智慧,炭火与棉被的意象群构成温暖的视觉符号。末二句突然转入精神层面,化用颜回"陋巷"典故,将物质匮乏升华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。这种将节气观察与心性修养相结合的写法,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文人特有的节气感知方式。

3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
范成大〔宋代〕
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 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 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 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
范成大以舟中夜泊的独特视角捕捉立冬景致。首联"人老""寒增"的平行对照,将人生迟暮与节气轮回巧妙勾连,赋予时间流逝具象的触感。中二联展现水墨画般的冬夜景观:山上樵夫的火把与水底渔灯的倒影构成垂直空间,浪纹与沙痕则形成水平维度的纹理,这种多维度的观察方式,暗合古人"仰观天文俯察地理"的节气认知传统。尾联提及峨眉山月,既实指蜀地风光,又隐喻智慧 enlightenment 需要等待黎明破晓,暗含冬至阳生的节气哲学。全诗以蒙太奇手法拼接意象,体现南宋诗人对瞬间美学的追求。

4、《立冬》

王稚登〔明代〕
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 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
王稚登此作以羁旅视角抒写立冬体验。首句"秋风尽"三字完成季节交接仪式,"旧庭柯"的凋零暗示人生漂泊的无常。次句"黄叶丹枫"的浓烈色彩,在客居情境中反增寂寥,这种以暖色写寒意的反差手法,颇得王维《山中》"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"的遗韵。后两句转入夜间,禅灯与半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寂的修行氛围,而"寒较昨宵多"的量化比较,既符合节气物候特征,又暗含佛教"刹那生灭"的时空观。全诗在二十八字内完成从视觉到触觉、从物象到心境的转换,体现明人小诗中"纳须弥于芥子"的艺术追求。

5、《早冬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 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 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 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
白居易以惊喜笔调描绘江南立冬的 anomalies。首联"冬景似春"的悖论,打破人们对节气的刻板印象,展现吴越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。中间两联运用矛盾修辞:霜轻草茂、日暖沙干的对比展现冬的温柔面;老柘叶黄似新树、樱枝积雪如花开的错觉,则构成视觉的陌生化效果。尾联突然转入仕途感慨,"五马"太守身份与"酒家"闲适的冲突,揭示出诗人对节气自然律动与官场人为规则的深刻反思。这种将地理差异、视觉欺骗与政治隐喻熔于一炉的写法,体现中唐诗歌"反常合道"的创新精神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