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首最美立冬诗词:诗中冬色,情意悠长
当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人间,诗人的笔尖便凝结了霜雪与暖意。这些诗行如枯枝上的冰晶,折射出冬的凛冽与情的绵长,将节气更迭的微妙、生命蛰伏的深邃,镌刻在千年的文字里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以疏狂之笔勾勒立冬的慵懒与诗意。开篇“冻笔”二字,既写实又拟人,墨砚凝冰的细节,暗合节气物候特征。寒炉温酒的意象,在冷热对比中烘托出文人特有的冬日闲趣。后两句转入醉眼观雪的幻境,“墨花”与“月白”交织,虚实相生,将酒意、诗情与雪色浑然一体,展现唐代士大夫面对寒冬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此诗不拘泥于节气农事,而以个人化体验诠释立冬之美,正是盛唐气象的余韵。
2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捕捉立冬前夕的典型物候:清霜、红叶、西风,构建出萧瑟的节气过渡图景。“尽扫”二字凌厉,暗喻自然伟力对繁华的涤荡。而“黄花不负秋”的转折,赋予菊花以人格化的坚守,成为连接秋冬的精神纽带。宋代理学“格物致知”的思想在此显现,诗人通过对菊的观照,体悟节气交替中永恒的生命力。此诗以物喻理,较唐代立冬诗更显思辨色彩,折射出宋代文人细腻的自然哲学观。
3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工笔描绘江南立冬的微妙景致。细雨润寒而未成霜,树叶青黄参半,精准呈现节气初临的过渡性特征。“小春”之称源自吴地民俗,指立冬后短暂的温暖回潮,诗人借此引出对梅花的期待。末句“一绽香”如画龙点睛,以嗅觉通感打破前文的视觉沉寂,暗含对生命循环的乐观。元代文人处于异族统治下,常借节气诗寄托文化坚守,此诗温婉中见风骨,正是“温柔敦厚”诗教的体现。
4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以老杜笔法写立冬贫居之况。前四句极言屋陋衣单,却暗用《诗经》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典故,将个人境遇纳入农耕文明的时间体系。“寸积”“铢称”的计量单位,凸显备冬物资的珍贵,反映南宋百姓应对寒冬的集体记忆。尾联笔锋陡转,以颜回“陋巷”自况,展现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传统。全诗将节气民俗、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熔于一炉,堪称宋代节气诗的典范之作。
5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
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范成大在舟中体悟立冬夜的生命哲思。首联以“年华”与“寒雨”对举,道出时间与节气的双重压迫感。中两联展现动态夜景:樵火渔灯明灭于山水之间,浪叠沙痕变幻于光影之下,构成水墨画般的空间层次。末联突发奇想,欲观峨眉而须待黎明,暗喻寒冬中孕育的希望。诗人将羁旅情怀融入节气观察,其“诚斋体”的白描手法,在此诗中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化境。
6、《立冬》
紫金霜〔明代〕
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
黄杨倔强尤一色,白桦优柔以半疏。
门尽冷霜能醒骨,窗临残照好读书。
拟约三九吟梅雪,还借自家小火炉。
紫金霜此诗堪称明代立冬诗的标本。前两联以植物应对寒风的不同姿态,构建生物界的节气响应图谱:荷塘枯败为背景,黄杨白桦的对比成为点睛之笔。颈联“冷霜醒骨”之语奇崛,将严寒转化为精神淬炼的契机,窗边读书的意象,彰显明代文人“冬藏”修身的文化传统。尾联预约三九咏梅,以“小火炉”收束全篇,在冷峻基调中注入生活暖意,体现明人“格物”与“性情”并重的诗学追求。
7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
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
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
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释文珦以方外之眼观节气变迁。诗中“天水清相入”暗合《月令》中“天气上腾,地气下降”的立冬天文描述,赋予自然现象以宇宙秩序感。“饮虹”“宿雁”的意象组合,将瞬间气象与候鸟南迁的物候特征诗意呈现。尾联月夜归寺的场景,透露出僧人“即色明空”的禅悟——冬日萧瑟正是观照本心的良机。此诗融合释家空观与儒家月令思想,展现宋代僧诗特有的文化包容性。
8、《立冬》
王穉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王穉登以羁旅视角感知立冬的渐变。前两句“旧庭柯”“客里过”的表述,将节气更替与人生漂泊双重叠加,赋予黄叶丹枫以时空沧桑感。后两句转入微观体验:禅灯孤光与半轮冷月构成光影对话,“寒较昨宵多”的朴素比较,精准捕捉节气交接时的温度阈值变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