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具有代表性的立冬古诗:从名篇看冬之韵味
当立冬的寒风掠过枯枝,古人以墨为薪,在诗行间点燃温暖的炉火。这些诗句不仅是节气的见证,更是对生命轮回的沉思。从杜甫的孤寂到白居易的闲适,每一首都如一片雪花,折射出冬日独有的清冷与深邃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笔下的立冬,弥漫着文人特有的慵懒与诗意。开篇“冻笔新诗懒写”以凝滞的笔墨暗示寒意,转而以“寒炉美酒”营造出温暖反差。后两句更将酒意与雪景交融,“墨花月白”既指砚台结冰的纹理,又暗喻月光如雪,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诗人超逸的想象力。此诗不直接描写节气物候,却通过书斋生活捕捉到立冬时节的精神内核——外冷内热的生命态度,恰似炉火映照下的微醺状态。
2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以细腻的观察力描绘江南早冬的独特景致。诗中“似春华”三字颠覆传统冬意象,霜草、暖沙、黄叶、白樱等意象群构成温柔的画面。老柘叶黄如嫩树的比喻尤为精妙,既点明季节特征,又暗含生命循环的哲思。尾联突然转入对闲适生活的向往,五马高车与酒家野趣形成鲜明对比。全诗以明快笔调展现立冬时节的过渡性特征,反映诗人追求平和的生活美学。
3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此作以寒士视角书写立冬生活。前四句通过“容膝”“及肩”的狭小空间与“授衣”“始裘”的时令变化,凸显清贫中的节气感知。后四句细致罗列过冬物资:按寸计算的炭火、论铢称量的棉被,具象化展现物质匮乏。但结句“随处一欣然”陡然升华,将颜回陋巷的精神传承融入立冬仪式,展现儒家安贫乐道的生命态度。全诗以微观叙事折射宏观哲思,在简朴文字中蕴含深厚文化基因。
4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抓住立冬前夕的典型物候展开诗意。首句“清霜冷絮裯”以触觉意象切入,次句“红叶满阶”形成视觉冲击,两句共同构建萧瑟氛围。后两句通过“尽扫”与“惟有”的强烈对比,突显菊花作为最后秋声的坚守。黄花意象既是对陶渊明精神的致敬,也暗喻士大夫的气节。全诗以简练笔法完成从自然观察到人格象征的升华,展现宋诗理趣与意象并重的特色。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画家般的敏感捕捉立冬的微妙变化。首句“细雨生寒”描写气候过渡特征,次句“半青黄”的树叶精准呈现季节交替的渐变过程。后两句笔锋转向对“小春”(农历十月别称)的期待,以虚拟的梅香收束全诗,形成现实与想象的双重空间。这种对“将临之美”的眺望,突破传统立冬诗的萧瑟基调,展现元人诗作中特有的生活意趣与希望美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