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描写立冬的唯美诗句:诗中寒意深,句里冬意浓

描写立冬的唯美诗句:诗中寒意深,句里冬意浓

时间:2025-10-28 12:00:02

描写立冬的唯美诗句:诗中寒意深,句里冬意浓

立冬的薄霜悄然覆上枯荷,诗人的笔锋便蘸满季节的凛冽与温柔。这些诗句如冰裂纹的瓷器,在寒意中透出生命的韧性与美学的光华。从唐代的炉火暖意到宋代的孤舟蓑影,立冬的意象在千年文墨间流转,凝结成一部微缩的冬之美学史。

1、《立冬》

李白〔唐代〕
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
李白以酒为媒,将立冬的慵懒与诗意酿成千古绝唱。首句“冻笔”二字,将寒意具象为凝固的墨汁,而“懒写”暗合冬日万物敛藏的天道。寒炉温酒的细节,展现唐人围炉雅趣,更以体温对抗自然严寒的生命哲学。后两句虚实相生,墨花与雪色在醉眼中交融,月白成为冬夜的专属色谱。这种以主观体验重构客观世界的笔法,正是盛唐气象在节气诗中的独特投射。

2、《立冬日作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
陆游以陋室为镜,映照出南宋文人面对寒冬的精神风骨。诗中“授衣月”“始裘天”用《诗经·七月》典,将立冬置于农耕文明的时间轴。“寸积”“铢称”的计量单位,道尽寒士生活的精打细算,却以“欣然”收束,展现儒家安贫乐道的境界。炭火与布被的意象群,构成物质匮乏时代温暖的代数学,而“师陋巷”的典故,更将颜回之乐升华为士大夫的精神图腾。
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
钱时〔宋代〕
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
钱时捕捉到立冬前夕的物候密码,建构起菊花的节气伦理学。“清霜冷絮裯”以触觉通感写寒意,絮裯的柔软与霜的锐利形成质感碰撞。红叶纷落与西风扫园的动态描写,暗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“立冬,终也”的物候特征。末句“黄花不负秋”赋予菊花以信士品格,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手法,延续了陶渊明以来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文化基因,使菊花成为对抗时间流逝的精神符码。

4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
范成大〔宋代〕
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
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
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

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
范成大在舟中绘制的水墨立冬图,暗藏宋代理学的观物之道。“人老”与“寒增”的平行结构,揭示时间与温度的哲学关联。樵火与渔灯的星点光源,在寒夜中形成视觉的温度补偿,而“浪影千叠”的夸张笔法,实为《易经》“坎为水”卦象的诗意呈现。末句对峨眉晨光的期待,暗含阴阳消长的易理,将节气更替升华为宇宙运行规律的微观呈现。

5、《早冬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
白居易以江南立冬的反季节之美,解构了北方中心的节气叙事。“似春华”的悖论式描写,展现吴越地域气候的独特性。诗中“霜轻”“日暖”的温柔笔触,与“漠漠沙”“狂花”的粗犷意象形成张力,暗合诗人外放杭州时的复杂心境。尾联对酒家闲人的艳羡,实为对京宦生涯的含蓄批判,将立冬诗转化为政治隐喻的载体。这种以地域差异重构节气体验的写法,开创了节气诗歌的新维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