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古诗10首:寒来气始凝,最美冬意诗词汇
当立冬的霜风掠过枯荷,古人的笔墨便悄然浸透凛冽与温存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九,立冬标志着万物敛藏的起始,而诗人以敏锐的感知捕捉这份变迁——或叹岁暮之迅疾,或咏蛰居之闲适,更在寒烟暮雪中寄托着对生命轮回的深邃体悟。十首立冬诗词,恰似十幅冬意卷轴,徐徐展开千年的节气美学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此诗以“懒写”与“时温”的对比,勾勒出文人立冬时节特有的慵雅情态。冻笔、寒炉的意象,既点明节气物候特征,又暗含诗人对抗寒冷的诗意方式——以酒暖身,以墨遣怀。后两句更将微醺的幻觉与实景交融,墨花如雪月的联想,既显李白独有的瑰奇想象,亦透露出立冬夜半的清寂之美。全诗不着“冬”字而冬意自现,正是盛唐气象中那份举重若轻的洒脱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在逼仄的居所中捕捉立冬意味,授衣月(农历九月)与始裘天的并置,凸显节气更迭的急促。诗中炭火、布被等细节,展现南宋文人面对严寒的务实准备,而“寸积”“铢称”的计量单位,更暗喻时局艰难下的生计维艰。末句“欣然”二字尤见功力,将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悲悯,转化为“陋巷即桃源”的达观,这种在窘迫中坚守的精神境界,恰是立冬“藏”之真谛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重,晨兴踏菊丛。
金钱谁惜汝,玉蕊自凌空。
岁晚幽姿在,天寒淑气通。
向来荣落理,今日悟穷通。
诗题已点明立冬前“霜重”的特殊节点,诗人通过对菊的凝视完成生命哲思。金钱菊与玉蕊的质感对比,既写菊花形态之美,又暗含对世俗价值的超越性思考。“淑气通”三字尤为精妙,将菊花耐寒的特性升华为贯通天人的精神气韵。尾联由物理推及人事,在岁暮花残之际顿悟荣枯之道,这种将节气观察与心性修养结合的写法,深得宋代理趣诗三昧。
4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诗人以羁旅视角感知立冬,“旧庭柯”与“客里过”的时空错位,强化了节气的沧桑感。后两句运用佛家意象,禅灯如豆与半轮冷月的组合,构成空寂的视觉画面,而“寒较昨宵多”的朴素比较,却精准捕捉到立冬“气始凝”的渐变特性。全诗未写大雪纷飞,仅以温度变化这一微妙感受入诗,正是明代性灵派“即小见大”的典型笔法。
5、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增。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棱。
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此诗以舟中夜泊的独特视角展开立冬叙事。首联直指时间与寒冷的双重压迫感,而樵火、渔灯的星点光亮,则在黑暗寒冷中勾勒出人间烟火气。颈联“浪影”“沙痕”的动荡与湮灭,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,尾句对峨眉晨光的期待,又透露出冬夜将尽的希望。范成大善用地理意象承载哲理,在此将立冬夜舟的物理空间,转化为感悟生命起伏的精神道场。
6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诗人敏锐捕捉江南立冬的特有景致——细雨替代飞雪,木叶青黄参差,不同于北方的凛冽。后两句笔锋突转,由“小春”(农历十月)联想到梅花消息,在寒气初凝时已期盼春信,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,既体现元代诗人求新求变的创作倾向,又暗合立冬“终藏之气始蓄”的《月令》古意。全诗以嗅觉收束,梅香似有还无的悬想,更添朦胧诗意。
7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
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
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
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僧人以行脚方式体认立冬,“天水清相入”五字写尽水天澄澈的季候特征,而“气始交”则呼应《黄帝内经》中“秋冬养阴”的养生智慧。诗中虹影、雁阵的意象组合颇具禅意,前者转瞬即逝,后者归宿明确,恰成生灭观的具象诠释。末句松门夜敲的设想,将节气体验融入山林隐逸的宗教情怀,展现宋代僧诗“不离世间觉”的特质。
8、《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》
程珌〔宋代〕
金鲫鱼犹涵藻涧,玉蕖香冷破霜苞。
竹宫本是神仙窟,化作寒烟锁鹤巢。
这首悼亡诗借立冬物候抒怀,金鲫、玉蕖的华美意象与“香冷”“寒烟”的凄清形成强烈反差。竹宫作为道教场所,其“神仙窟”到“鹤巢”的转变,暗喻友人羽化登仙。诗人刻意选取立冬斋戒的特殊时间节点,通过宗教空间与自然节律的双重维度,完成对生命形态转换的思考,展现宋代士大夫三教融合的精神世界。
9、《立冬后述情》
张侃〔宋代〕
山城并水寒较早,鸳瓦霜飞湿丹昊。
过雨看松色转新,当窗对竹青偏好。
此时小阁炉烟直,此际幽人诗思悄。
莫怪严凝切岁华,须教阳气潜回杳。
诗人以山城立冬的微观气候入题,鸳瓦结霜的细节,展现建筑与天象的诗意互动。中两联的松色、竹青与炉烟、诗思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对应关系,暗含“格物致知”的理学思维。尾联“阳气潜回”的表述,直接化用《周易》复卦“一阳来复”的卦象,将节气的物候观察提升至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高度,体现宋诗重理趣的特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