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立冬的诗句大全:感受初冬意境的经典诗词精选
当立冬的寒霜悄然攀上枯枝,古人的笔墨便在这微冷的时节里晕开一片诗意。初冬的萧瑟与静谧,化作诗词中的一缕烟岚、半盏残酒,或是一声雁鸣。这些诗句不仅记录着物候变迁,更承载着文人对光阴的敏感与生命的沉思。让我们循着文字的脉络,触摸千年之前的冬意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李白此诗以疏朗笔法勾勒立冬闲居之趣。"冻笔"与"寒炉"的意象相对,道出文人冬日特有的慵懒与温暖。诗人以酒驱寒,醉眼朦胧中将月光误作积雪,虚实相生的手法暗合立冬"水始冰,地始冻"的物候特征。末句"雪满前村"的错觉,既显酒意酣畅,又透出对初雪将至的期待。全诗不着"冬"字而冬意自现,正是太白"清水出芙蓉"的艺术境界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以老吏般严谨的笔触记录立冬生活细节。"授衣月"典出《诗经》,指农历九月备寒衣的习俗,"始裘天"则点明立冬穿皮袄的时令特征。诗中"篝炉炭""布被绵"等物象排列,展现宋人应对寒冬的智慧。尾联突发议论,将贫寒居所比作颜回所居陋巷,彰显安贫乐道的士人精神。这种以日常见永恒的写法,正是放翁诗"功夫在诗外"的体现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此诗聚焦立冬前最后的秋色。"清霜冷絮裯"以触觉写寒意,"红叶满阶"则铺展视觉的绚烂。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:西风扫尽园林繁华,唯独菊花傲然挺立。"黄花不负秋"五字,将菊花拟人化为信守秋约的君子,暗合宋代理学"格物致知"的观物方式。诗中"西风"与"黄花"的对抗,实则是诗人对气节精神的礼赞。
4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王稚登以羁旅视角捕捉立冬的渐变。"秋风吹尽"与"黄叶丹枫"构成色彩交响,点明秋冬交替的节点。"禅灯"与"月轮"的意象组合,营造出孤寂的方外之境。末句"今宵寒较昨宵多"用口语化表达,精确量化气温变化,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敏感观察,折射出明代文人"格物"的实证精神。全诗在萧瑟中透出禅意,可谓"绚烂之极归于平淡"。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工笔画般的笔法描绘江南立冬景象。"细雨生寒"道出南方冬季的湿润特征,"木叶半青黄"则精准捕捉秋冬之交的过渡态。后两句笔锋突转,从眼前景物跳跃到对"小春"(农历十月)梅开的期待,时空的拉伸拓展了诗意空间。诗中"未有霜"与"一绽香"的呼应,体现元诗追求"不即不离"的美学趣味,在节制中见深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