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立冬最经典十首诗:历代名家笔下的冬日诗意集锦

立冬最经典十首诗:历代名家笔下的冬日诗意集锦

时间:2025-10-31 11:00:03

立冬最经典十首诗:历代名家笔下的冬日诗意集锦

立冬的寒霜悄然染白庭阶,古人的笔墨便如炉边暖酒,既沉淀着岁暮的寂寥,又酝酿着生命的坚韧。从李白醉眼里的冰河到陆游病榻前的梅影,十首经典之作勾勒出千年文人对冬日的凝视——那是一种在凛冽中寻觅诗意,于静默里倾听光阴的东方智慧。

1、《立冬》

李白〔唐代〕
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
李白以酒仙特有的狂放笔调,将立冬的寒意转化为诗意的微醺。前两句直写节气特征:冻僵的毛笔与温酒的炉火形成鲜明对比,暗喻文人对抗严寒的方式。后两句则转入幻境,“墨花”与“雪满”的意象重叠,既可能是醉眼朦胧的错觉,亦暗含诗情与雪景的交融。此诗跳脱出对冬日的畏惧,展现盛唐诗人以审美消解物理寒冷的洒脱。其中“懒写”与“时温”的节奏把控,恰似炉火明灭的呼吸,堪称立冬题材中最为灵动的篇章。

2、《早冬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
白居易以江南立冬的独特景致颠覆北方认知。诗中“似春华”三字奠定基调,后续对草、沙、柘树、樱枝的描绘,皆在冷暖交织中展现生命的韧性。“霜轻”与“日暖”的微妙平衡,恰是江南冬日的精髓。尾联突发感慨,将景物观察升华为人生体悟——官吏身份束缚了把酒赏冬的自由,这种对“闲人”状态的向往,折射出中唐士大夫在仕隐之间的典型矛盾。全诗以明快语言包裹深沉思考,体现白氏“浅而能深”的艺术境界。

3、《立冬日作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
陆游以老练简淡的笔法,勾勒出南宋寒士的立冬图景。前四句用“容膝”“及肩”等极尽缩小的空间描写,反衬出“授衣”“始裘”的节气更迭之宏大。五六句对炭火、棉被的计量单位精细到“寸”“铢”,既写实又暗含生计艰辛。末二句却陡然转折,以颜回“陋巷”典故表明安贫乐道之志。全诗在物质匮乏与精神丰盈的张力间,展现儒家“孔颜乐处”的生存智慧,将节气诗提升至哲学高度。那些精确的度量词,恰是诗人对抗寒冷的诗意铠甲。

4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
钱时〔宋代〕
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
钱时捕捉立冬前夜的自然突变,构建出极具戏剧性的场景。“清霜冷絮裯”五字兼写温度感知与视觉印象,“纷纷红叶”则以动态强调季节更替的不可逆。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,将“西风”比作清扫园林的暴君,唯独菊花(黄花)傲然挺立。此诗表面咏菊,实则寄托士人品格——在万物凋零时节坚守本真。诗中“尽扫”与“不负”的强烈对比,暗含南宋遗民在政治寒冬中的文化坚守,使寻常节气诗具有了深层的象征意义。

5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
仇远〔元代〕
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
仇远以画家般的敏锐捕捉立冬时节的过渡性特征。首句“细雨生寒”写气候渐变,与北方“即日霜”形成对照;“半青黄”的树叶更是精准呈现江南植被的迟疑状态。后两句笔锋突转,从现实的“小春”(农历十月别称)跳跃到想象中的梅香,完成时空的诗意折叠。这种在冬日里提前嗅探春意的写法,既符合植物物候的客观规律(江南确有早梅),又体现元人散曲化的灵动思维。全诗如同小幅册页,在方寸间尽显季节流转的微妙韵律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