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立冬的古诗集锦:品读古人描写冬天的意境之美
当北风卷起第一片枯叶,立冬的跫音便悄然叩响大地。古人以诗为笔,将寒霜凝作墨色,在简牍间勾勒出冬的骨骼与魂魄。这些诗行或萧瑟清冷,或温润如酒,于节气更迭处,沉淀着对光阴的凝视与生命的咏叹。循着诗韵溯游,可见雪泥鸿爪间,藏着千年的智慧与温度。
1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以江南初冬为画布,颠覆传统萧瑟意象,绘就一幅暖意盎然的冬景图。诗中“霜轻”“日暖”二联,以矛盾修辞展现冬阳的温柔力量——草色犹萋,沙痕未冻,老柘染黄反似新树,寒樱怒放更胜春花。末联陡然转入人事,酒家闲醉与官身羁绊形成张力,暗含诗人对自在生活的向往。此诗打破节气定式,将立冬时节的江南塑造成迟暮与生机并存的特殊时空,体现白居易平易中见奇崛的诗风。
2、《立冬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以寒士视角捕捉立冬的生活细节,展现宋人应对节气的智慧。“授衣月”典出《诗经》,指农历九月备冬衣的习俗,“始裘天”则精准点明立冬衣裘的时令特征。中间两联以“寸积”“铢称”的计量单位,刻画贫者拮据却从容的过冬准备,炭火与被褥的意象交织出温暖的生存哲学。尾联化用颜回陋巷之典,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丰盈,体现陆游“事定犹须待阖棺”的达观心境。全诗如一卷民俗小品,在节气变迁中照见生命韧性。
3、《立冬日作》
刘基〔明代〕
忽见桃花出小篱,立冬微雪未多时。
北风昨夜吹林急,残菊犹存三两枝。
刘基此诗以蒙太奇手法剪辑立冬物候。首句“桃花出小篱”似时空错位,实为反衬节令异常的警醒之笔;次句“微雪”点出冬之浅尝辄止。后二句转入凛冽现实:北风摧林与残菊傲霜形成激烈对抗,暗喻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的精神坚守。诗人以节气为镜,映照出自然秩序与历史动荡的双重变奏。短短四句包含三组矛盾意象,在立冬的临界点上,完成对脆弱与顽强的哲学观照。
4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仇远以画家般的敏感捕捉立冬的过渡性特征。“细雨生寒”与“未有霜”的微妙平衡,道出南方立冬特有的湿润寒意。庭前木叶青黄参半,恰似季节交班的信物。后二句笔锋轻转,借“小春”(农历十月别称)与早梅的意象,编织出冬中之春的期待。全诗在色彩的渐变与花信的预告中,展现节气链环的紧密衔接,体现元代诗人对自然律动的细腻把握。
5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谦益〔清代〕
昨夜清霜重,晨看菊蕊残。
黄金销欲尽,白发镜中寒。
节物惊心易,星纪回环难。
惟应松柏质,岁晚更盘桓。
钱谦益借立冬前夜之霜,抒写易代文人的双重凛冬。首联以“清霜”与“菊残”的残酷对照,暗喻晚明遗老的生存困境。颔联“黄金”既指菊花亦喻才学,“白发”则直陈衰老之悲,物我互文见义。颈联“星纪回环”的天文意象,深化历史循环的无力感。尾联转向松柏的永恒象征,在节气轮回中锚定精神坐标。此诗将立冬物候转化为家国命运的隐喻,展现清初诗坛沉郁顿挫的审美特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