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诗词精选:从古诗中感受节气变换的韵味
当立冬的寒风吹落最后一片秋叶,古人以笔墨为炉火,在诗行间煨暖岁序更迭的寂寥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 winter 的开端,立冬既是农事休憩的节点,也是文人感怀时光的契机。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,将肃杀之气化作诗意的结晶,让我们在吟咏间,触摸到古人对待自然的虔诚与生命的沉思。
1、《立冬》
李白〔唐代〕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诗仙以疏狂笔墨勾勒立冬夜境。开篇"冻笔"二字直击节气特征,砚墨凝冰的细节,暗含文人雅趣受阻的无奈。转而"寒炉温酒"的意象,既是对抗严寒的生活智慧,亦折射出唐代士人"绿蚁新醅酒"的闲适传统。后联醉眼观月的朦胧感,将月色与积雪混融,创造出"墨花月白"的独特审美——这既是酒酣后的幻觉,更是诗人对自然物象的诗意重构。全诗未直言立冬,却通过触觉(冻)、视觉(雪)、味觉(酒)的多维交织,完成了对节气氛围的立体呈现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放翁此作展现了宋人立冬的生活图景。前两联以"容膝""及肩"的夸张笔法,凸显居所逼仄,却巧妙引出"授衣月"(农历九月)与"始裘天"的节气衔接。第三联尤见匠心,"寸积""铢称"的计量单位,将贫士拮据却精细筹备过冬的状貌刻画入微,炭火与棉被成为抵御寒冬的微小确幸。末句化用颜回"陋巷"典故,在物质匮乏中提炼出精神富足,这种"欣然"实则是儒家"安贫乐道"思想在节气文化中的诗意投射。全诗以日常细节承载宏大命题,堪称节气诗中的"生活史诗"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捕捉立冬前夕的刹那光影。首句"清霜冷絮裯"以通感手法,将视觉之霜转化为触觉之冷,暗示节气转换对人体感知的侵袭。"红叶满阶"的凋零意象,与"西风尽扫"的凌厉笔触,共同构建秋去冬来的肃杀画卷。末句"黄花不负秋"陡转笔锋,菊花作为最后坚守的秋日信使,被赋予"不负"的人格化特质,这种"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的比德传统,使物候现象升华为精神品格的隐喻。诗中"清霜—红叶—黄花"的色彩渐变,恰是自然写给人类的立冬启示录。
4、《立冬即事二首(其一)》
仇远〔元代〕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元代诗人以细腻观察记录立冬物候。"细雨生寒"四字精准把握南方立冬的气候特征,不同于北方的凛冽,江南的冬意是湿润而缠绵的。"木叶半青黄"的过渡态,揭示植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响应。后联提及"小春"(农历十月)与梅花,实为重要文化密码:古人认为立冬后阳气暗涌,会有短暂回暖,称"小阳春",而梅花的提前绽放被视为这种气候异常的物候标志。诗人以寻觅梅香作结,将节气观测转化为充满期待的生命仪式,体现元诗"以理趣入诗"的特质。
5、《立冬》
紫金霜〔清代〕
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
黄杨倔强尤一色,白桦优柔已半疏。
门尽冷霜能醒骨,窗临残照好读书。
拟约三九吟梅雪,还借自家小火炉。
清代诗人在立冬画卷中嵌入哲理沉思。前两联运用植物对比修辞:荷塘枯败与黄杨常青构成生存状态的对照,白桦落叶的"优柔"更反衬出黄杨的"倔强",这种生物习性的差异,暗含作者对生命韧性的礼赞。颈联"冷霜醒骨"的炼字极见功力,将寒气刺激转化为精神觉醒的契机,而"残照读书"的意象,则延续"孙康映雪"的苦读传统。尾联预约"三九"赏梅的雅兴,配合"小火炉"的温馨细节,完美诠释了中国人"冬日养藏"的节气智慧——外在收敛恰是为了内在丰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