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古诗大全:描写初冬景象的唯美诗词
当立冬的霜痕悄然爬上阶前,古人的笔墨便如寒枝上的残叶,既藏着秋的余韵,又透着冬的凛冽。这些诗行以枯荷听雨、冻笔呵砚为笺,将节气更迭的微妙震颤,凝成千年不褪的墨色。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目光,看他们如何以文字煨暖初冬的薄凉。
1、《早冬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    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
    霜轻未杀萋萋草,日暖初干漠漠沙。
    老柘叶黄如嫩树,寒樱枝白是狂花。
    此时却羡闲人醉,五马无由入酒家。
白居易笔下的江南初冬,竟带着不合时宜的春意。霜轻草未枯、日暖沙犹干的矛盾景象,恰是立冬时节特有的温柔错觉。诗人以“老柘叶黄如嫩树”的奇喻,将枯荣并置的视觉张力推向极致;而“寒樱枝白是狂花”更以白雪拟花,完成冬对春的隐秘摹写。尾联突然转入对闲适生活的向往,实则暗含对宦海奔波的倦怠——立冬的静谧,反照出诗人内心的躁动。
2、《立冬日作》
陆游〔宋代〕
    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    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    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    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陆游在立冬日的蜗居写照,堪称宋人生活美学的微型标本。授衣月(农历九月)与始裘天的对举,精确锚定节气转换的坐标。炭火按寸积、棉被以铢称的细节,将贫寒写得如文人案头清供般雅致。末句化用颜回“陋巷”典故,却在“欣然”二字中翻出新意——立冬的寒意愈甚,愈能反衬诗人精神世界的丰盈。这种以物质匮乏兑换心灵自由的辩证法,正是陆游晚年诗作的精髓。
3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钱时〔宋代〕
    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    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钱时捕捉到立冬前最后的秋声:清霜与红叶构成色彩的二重奏,而“扫”字将西风拟作无情的清道夫。唯独菊花以“不负秋”的傲骨,成为季节更替的见证者。此诗暗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立冬三候“雉入大水为蜃”的物候观察——当自然界的多数生命开始隐匿,菊花反而显现出节气交替时的精神象征。这种以微小生命对抗时序的写法,深得宋人咏物诗托物言志之妙。
4、《立冬》
王稚登〔明代〕
    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    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明代诗人王稚登以游子视角书写立冬,将“旧庭柯”与“客里过”构成时空的对峙。黄叶丹枫的浓烈色彩,在禅灯冷月的素净光影中渐次消解。末句“寒较昨宵多”的递进式感知,精准捕捉节气变化的量化体验——这既是温度计的刻度,更是心灵对光阴流逝的丈量。诗中暗用王维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的句法,却以更精微的昼夜温差对比,完成对唐人气象的突破。
5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释文珦〔宋代〕
    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
    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
    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
    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僧人文珦的立冬诗,展现出方外之人对自然的超然凝视。“天水清相入”五字道尽初冬水天澄澈之境,而“气始交”则暗合《黄帝内经》中“秋冬养阴”的养生智慧。诗中虹消雁宿的意象群,实为《周易》“鸿渐于陆”的佛学转译——立冬的肃杀气象,在僧人眼中不过是万物轮回的表象。末句“松门夜敲”的意象,将禅宗“随缘任运”的哲学,化作月光下的一声轻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