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韩非子·说难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与鉴赏
《说难》是《韩非子》中探讨游说之道的名篇,揭示进谏者面临的困境与策略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战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复杂性。
原文
《说难》
韩非
凡说之难: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,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,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。
凡说之难:在知所说之心,可以吾说当之。
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,而说之以厚利,则见下节而遇卑贱,必弃远矣。
所说出于厚利者也,而说之以名高,则见无心而远事情,必不收矣。
译文
游说的困难:不在于我是否具备说服对方的才智,也不在于我能否清晰表达观点,更不在于我是否敢于直言不讳。
真正的困难在于:了解被游说者的心理,使我的言辞契合他的需求。
若对方追求名望,却用利益去游说,会被视为庸俗而遭轻视;
若对方贪图利益,却用名节去劝说,会被认为不切实际而遭拒绝。
注释
说(shuì)难:游说的困难。"说"指进谏、游说。
横失:直言不讳。"失"通"佚",意为放纵言辞。
当(dàng)之:迎合对方心理。"当"指适应、匹配。
下节:品德低下。"节"指操守。
无心:脱离实际。"心"指现实需求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,韩非目睹韩国衰败,多次上书韩王未果。《说难》成文于其游历秦国前后,反映法家学者在君主专制下的生存困境。韩非最终因李斯谗言死于秦狱,此文暗含其政治悲剧的预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总分式论述,首段提出核心论点,后文以"名""利"对立为例证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排比句式强化气势,"非吾知之""非吾辩之"三连否定凸显矛盾张力。
3. 思想内核:揭示权力场中"识人"比"善辩"更重要,体现法家对人性功利的冷峻认知。
4. 历史意义:为后世提供"因势利导"的沟通范式,其心理分析至今仍具参考价值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游说者的囚徒困境
《说难》如同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游说者与权力者之间的博弈困局。韩非以"名""利"二分法为例,揭示语言效果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。这种单向度的心理迎合,实则是知识分子在专制体系下的精神阉割。文中"必弃远矣""必不收矣"的决断语气,暗示沟通失效的必然性,为战国策士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。
范文二:权力场域的生存法则
韩非将游说升华为权力力学分析。他摒弃道德评判,直指"厚利"与"名高"的效用差异,展现法家思想的手术刀式犀利。所谓"知所说之心"的实质,是要求士人放弃主体性,成为君主欲望的镜像。这种工具理性思维,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,也暴露了法家学说中人文关怀的缺失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韩非为法家集大成者,《说难》属论说文体,收录于《韩非子》第十二篇。
关键字词:说(shuì)难/横(hèng)失/当(dàng)之/下节(jié)。
核心观点:有效沟通需契合对象心理需求,强调"因人说人话,因鬼说鬼话"的实用主义。
意象分析:"厚利"与"名高"构成二元对立意象,象征人性基本驱动力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含义
(1)可以吾说当之:"当"指__________
(2)横失而能尽之:"失"通__________
答案:
(1)适应、匹配
(2)"佚",放纵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韩非认为游说成败的关键是什么?
答案:在于准确把握被游说者的心理需求,而非说者自身的才智或勇气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说难》与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的游说观有何差异?
答案:韩非主张迎合君主心理,孟子坚持"说大人则藐之",体现法家实用主义与儒家道德原则的对立。
四、现实启示
题目:《说难》对现代职场沟通有何借鉴?
答案: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,但需警惕过度迎合导致的原则丧失,应平衡实效性与主体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