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两地书 司马相如 卓文君》原文与赏析
引导语: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传奇,两人以书信传情,展现了才子佳人的深情与智慧。本文通过分析《两地书》的原文、译文及创作背景,解读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两地书》
司马相如
一别之后,两地相思,
只说是三四月,又谁知五六年。
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,
九连环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望眼欲穿。
百思想,千系念,万般无奈把郎怨。
卓文君
万语千言说不完,百无聊赖十倚栏。
重九登高看孤雁,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。
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,
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。
五月榴花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,
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。
三月桃花随水转,二月风筝线儿断。
噫!郎呀郎,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。
译文
司马相如的信:自从分别后,两地相思,原以为只是三四个月,谁知竟过了五六年。七弦琴无心弹奏,八行书信无处可寄,九连环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望穿双眼。百般思念,千种牵挂,万般无奈只能怨恨你。
卓文君的回信:千言万语说不尽,百无聊赖时倚栏远望。重阳节登高看孤雁,中秋月圆人却不团圆。七月半烧香问天,六月酷暑人人摇扇而我心寒。五月石榴花如火却遭冷雨摧残,四月枇杷未熟我已心乱如麻。三月桃花随水流去,二月风筝线断飘零。唉!郎君啊,恨不得来世你为女子我为男儿。
注释
七弦琴无心弹:七弦琴,古琴别称,象征高雅情致。此处写司马相如因思念而无心弹琴。
九连环从中折断:九连环,古代智力玩具,象征复杂情感。折断暗示情缘受阻。
十里长亭望眼欲穿:长亭,古人送别之地。此句极写相思之深。
重九登高看孤雁:重阳节登高望远,孤雁象征孤独,暗指卓文君独守空闺。
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:卓文君以反语表达对男尊女卑社会的不满,情感激烈。
创作背景
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成婚后,因家贫一度以卖酒为生。后司马相如受汉武帝赏识入京为官,渐生疏远之心。卓文君察觉后写下此信,以数字串联情感,既表思念,亦暗含责备。司马相如读信后羞愧,遂与文君重修旧好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两信均以数字递进(从一到万),层层推进情感,形式新颖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比喻(如“冷雨浇花端”)、对比(“月圆人不圆”),语言直白而感染力强。
3. 思想内涵:揭露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,卓文君的反抗意识尤为可贵。
4. 情感表达:司马相如的信含蓄内敛,卓文君的回信炽烈奔放,形成鲜明对比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数字中的深情与机锋
《两地书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数字串联全篇。司马相如从“一别”写到“万般无奈”,卓文君则从“万语千言”倒叙至“二月风筝线儿断”,数字的递进与倒置不仅体现才思,更将思念、孤寂、愤懑等情感层层剥开。尤其卓文君末句“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”,以反语点破性别不公,堪称古代女性文学中的金石之声。
范文二:民间叙事的雅化典范
此信虽托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,实为后世文人仿作,但充分吸收了民间歌谣的叙事智慧。如“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”,通过生活细节对比突出心理状态,兼具民歌的质朴与文人诗的凝练。这种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,使其在爱情诗与怨刺诗之间找到了独特平衡。
关于《两地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与读音:
1. 九连环(jiǔ lián huán):古代金属益智玩具。
2. 秉烛(bǐng zhú):手持蜡烛,指夜间焚香。
文学常识:
1. 司马相如为西汉辞赋家,代表作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。
2. 卓文君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,善鼓琴。
意象意境:
1. “孤雁”“冷雨”营造孤寂凄凉的意境。
2. “风筝线儿断”象征情缘中断,具有隐喻性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无心弹:__________
(2)秉烛:__________
答案:
(1)没有心思弹奏
(2)手持蜡烛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卓文君回信中“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了对性别不平等的不满与反抗,暗含对丈夫疏远的怨恨,情感激烈而深沉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“琴”“书”两个意象,生动表现司马相如的相思之苦。前句写无心雅事,后句写通信无门,对仗工整而情感递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