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赠从弟》原文与翻译、赏析

《赠从弟》原文与翻译、赏析

时间:2025-09-11 10:19:01

《赠从弟》原文与翻译、赏析

本文围绕东汉刘桢的赠答诗《赠从弟》展开,系统梳理其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提供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咏物言志的经典作品。

原文

《赠从弟》

【东汉】刘桢

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风。

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。

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。

岂不罹凝寒,松柏有本性。

译文

高耸的山上挺立着青松,深谷中刮来瑟瑟寒风。

风声是多么猛烈汹涌,松枝是多么刚劲强韧。

冰霜降临更显肃杀凄冷,松树终年保持挺拔姿容。

难道它不曾遭受严寒侵袭?只因松柏天生傲雪凌风。

注释

亭亭:高耸直立貌。读作tíng tíng。

瑟瑟:拟声词,形容风声。读作sè sè。

一何:多么。副词强化程度。

罹:遭受。读作lí。

凝寒:严寒。语出《诗经·豳风》"二之日栗烈"。

本性:固有品格。此处化用《论语》"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。

创作背景

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刘桢随曹操西征马超,途中作此诗赠予堂弟。时值军阀混战,文人集团常以诗文互勉。作者借咏松柏,既勉励从弟坚守节操,亦自陈身处乱世不改其志的信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松与风的对抗,后四句转入哲理升华,形成由实入虚的递进式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连用"亭亭""瑟瑟"等叠词增强韵律,"一何"重复构成排比,动词"盛""劲"形成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将儒家"岁寒知松柏"的典故具象化,通过物性描写寄托人格理想。

4. 表现手法:以自然环境烘托主体形象,末句设问转折,揭示咏物诗的核心隐喻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我交融的象征手法。诗人选取松柏这一传统意象,却突破静态描摹,通过"风盛"与"枝劲"的动态对抗,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画面空间。"冰霜惨凄"的极端环境描写,实为建安时期险恶政治生态的投射。结尾的设问句巧妙将自然属性人格化,使"松柏本性"成为士人精神自持的宣言,完成从物理到伦理的价值跃升。

范文二

刘桢创造性地发展了比兴传统。全诗八句中有七句写松,仅末句点题,这种"卒章显志"的布局强化了哲理深度。"终岁常端正"五字尤见功力,"常"字暗示时间维度,"端正"则赋予松树道德属性。这种将自然物象伦理化的处理,上承楚辞香草美人传统,下启左思"郁郁涧底松"的咏怀范式,体现建安文学"慷慨以任气"的时代特征。

关于《赠从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罹(lí)、凝(níng)寒、瑟瑟(sè)、亭亭(tíng)

2. 文学常识:建安七子、咏物诗传统、《论语》典故

3. 意象体系:松柏象征坚贞、寒风喻示困境、冰霜指代严酷考验

4. 意境特征:刚健雄浑中见哲理沉思

5. 表现手法:对比衬托、卒章显志、拟人化修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亭亭:__________

(2)罹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高耸直立的样子

(2)遭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岂不罹凝寒,松柏有本性"表达了什么思想?

答案:揭示外在环境不能改变内在品格的哲理,强调坚守本心的重要性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"风盛"与"枝劲"的强烈对比,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,突出对抗张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对"松柏有本性"的理解

答案示例:在复杂社会环境中,人应当像松柏般保持独立人格,不为外物所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