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多行不义必自毙》赏析译文出处解读

《多行不义必自毙》赏析译文出处解读

时间:2025-09-17 09:57:01

《多行不义必自毙》赏析译文出处解读

本文围绕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名句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,解析其历史背景、语言内涵及警示意义,帮助读者理解儒家经典中的伦理观与因果逻辑。

原文

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节选

(春秋)左丘明

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

译文

屡行不义之事的人,终将自取灭亡,你且耐心等待这一结果。

注释

多行不义:“行”读xíng,指反复施行;“不义”指违背道义的行为。

必自毙:“毙”读bì,本义为倒下,引申为灭亡;强调恶行终将招致自我毁灭。

子姑待之:“子”是对郑庄公的尊称;“姑”意为暂且,体现劝诫者的冷静与笃定。

创作背景

此句出自郑庄公与谋臣祭仲的对话。郑庄公之弟共叔段恃宠谋反,祭仲劝庄公早作处置,庄公以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回应,暗含对因果报应的信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九字短句,前因后果逻辑严密,以“必”字强化必然性。

2. 语言:“不义”与“自毙”形成对立,凸显道德审判的严厉。

3. 思想:儒家“善恶有报”观念的典型表达,警示世人敬畏伦理法则。

4. 艺术特色:通过对话呈现历史场景,语言简练而威慑力十足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因果律的文学化表达

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以格言式论断,将抽象的道德法则具象为可预见的结局。左丘明通过郑庄公之口,将政治斗争升华为哲学命题。“自毙”二字尤为精妙,既暗示恶人终将败于自身,又避免直接描写暴力,体现春秋笔法的含蓄。这种表达方式对后世成语“作茧自缚”“玩火自焚”等有深远影响。

范文二:历史叙事中的道德警示

此句在《左传》中具有双重功能:既是情节发展的伏笔,也是作者历史观的体现。庄公的冷静与共叔段的猖狂形成对比,“待之”二字暗含对历史正义的信心。明代学者王夫之评点此句“如悬明镜”,指出其以简驭繁的叙事智慧——用道德判断代替细节铺陈,使读者自然领悟事态走向。

关于《左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“毙”(bì)、“姑”(暂且)、“义”(合乎道德)。

文学常识:《左传》编年体史书,儒家十三经之一,相传为左丘明所作。

知识要点:春秋笔法特点:微言大义、寓褒贬于叙事。

意象意境:“自毙”创造天道轮回的意象,强化历史叙事的宿命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多行不义:__________

(2)必自毙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反复施行违背道义的行为

(2)必定自我灭亡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此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观?

答案:体现儒家“德位相配”思想,强调失德者终将失去权位,暗含历史发展的道德逻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左传》与《战国策》对恶行的评价差异。

答案:《左传》强调道德因果,而《战国策》更注重现实利害,反映春秋与战国时期思想变迁。

四、名句运用

题目:用此句分析《红楼梦》王熙凤的结局。

答案:王熙凤“机关算尽太聪明”正应“多行不义”之诫,其悲剧结局体现作者对封建伦理的复杂态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