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吕不韦 割肉相啖》注释,意译与解说

《吕不韦 割肉相啖》注释,意译与解说

时间:2025-09-07 14:15:02

《吕不韦 割肉相啖》注释、意译与解说

本文围绕《吕氏春秋》中"割肉相啖"的典故展开,解析战国时期的人性寓言与政治隐喻。

原文

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

齐之好勇者,其一人居东郭,其一人居西郭。

卒然相遇于途,曰:"姑相饮乎?"

觞数行,曰:"姑求肉乎?"

一人曰:"子肉也,我肉也,尚胡革求肉而为?"

于是具染而已,因抽刀而相啖,至死而止。

译文

齐国有两个崇尚勇武的人,一个住在城东,一个住在城西。

某日偶然在路上相遇,说:"暂且一起喝酒吧?"

酒过数巡,又说:"暂且找些肉来下酒吧?"

其中一人说:"你的肉,我的肉,何必另外去找肉呢?"

于是只准备酱料,便抽刀互相割肉而食,直到死去。

注释

卒然:突然。卒通"猝"。

姑:暂且。

觞数行:饮酒数巡。觞,古代酒器。

胡革:为何。革通"亟"。

具染:准备酱料。染指调味用的酱汁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尚武风气盛行,齐国以技击之术闻名。吕不韦门客编纂《吕氏春秋》时,借极端事例讽刺盲目尚勇的社会现象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典型寓言体,起承转合分明

2. "子肉""我肉"的对话体现极端逻辑

3. 以"具染而已"的冷静描写反衬疯狂行为

4. 结局"至死而止"形成强烈道德警示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寓言以极端化的叙事展现人性异化。两个齐人从寻常饮酒到割肉相啖,行为层层递进却逻辑自洽,暴露出绝对化的勇武观念如何吞噬人性。文中"具染而已"四字尤具讽刺意味,将疯狂行为日常化处理,与结局"至死而止"形成巨大张力。吕不韦通过这种黑色幽默,揭示出任何美德若脱离理性约束,都可能走向反面。

范文二

寓言表层讽刺盲目尚勇,深层则暗含政治隐喻。战国策士常以极端方式证明忠诚,如豫让漆身吞炭、聂政自毁面容。文中"割肉相啖"实为对扭曲政治文化的批判。吕不韦作为政治家,借这则故事警示:过度强调牺牲奉献的价值观,最终会异化为自毁毁人的恶性循环。这种批判性思考在当代仍有启示意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卒(猝)、姑、觞、胡革、具染

2. 文学常识:《吕氏春秋》的成书背景与杂家特征

3. 艺术手法:极端化叙事、冷静描写与疯狂行为的反差

4. 思想内涵:对绝对化价值观的批判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姑相饮乎:__________

(2)胡革求肉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暂且

(2)为何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割肉相啖"的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?

答:批判盲目追求勇武而丧失理性的极端行为,警示任何美德走向极端都会适得其反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割肉相啖》与《庄子·盗跖》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

答案:同:都采用极端事例进行讽刺;异:吕文偏重行为结果的警示,庄文侧重逻辑推理的荒谬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至死而止"的表达效果

答:四字收束全篇,以冷酷结局强化警示意味,体现寓言"卒章显志"的特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