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古诗《吴永和 虞姬》原文赏析

古诗《吴永和 虞姬》原文赏析

时间:2025-09-11 15:00:03

古诗《吴永和 虞姬》原文赏析

本文解析清代诗人吴永和的咏史名篇《虞姬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分析,展现项羽与虞姬的悲剧爱情,并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内涵。

虞姬

清·吴永和

君王意气尽江东,

贱妾何堪入汉宫?

碧血化为原上草,

花开更比杜鹃红。

译文

项羽的壮志已在江东消磨殆尽,

我这般卑微之躯怎配进入汉宫?

鲜血浸染化作原野春草,

绽放的花朵比杜鹃还要鲜红。

注释

君王意气尽江东:指项羽垓下兵败,英雄末路。"江东"暗用《史记》"无颜见江东父老"典故。

碧血(bì xuè):典出《庄子·外物》,常指忠烈之血。此处双关虞姬自刎与后世传说其血染草地。

杜鹃红:化用"杜鹃啼血"意象,既写花色之艳,又喻悲情之深。

创作背景

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吴永和途经安徽灵璧虞姬墓,感怀西楚霸王与虞姬生死相随的悲剧。时值清廷大兴文字狱,诗人借古喻今,隐晦表达对忠贞气节的赞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直陈心迹,后两句转写幻景,形成现实与象征的双重空间。

2. 语言艺术:"碧血""杜鹃"等意象群构建血色浪漫,末句"更比"二字将悲壮推向极致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"女祸论",凸显虞姬自主选择的人格尊严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以虞姬口吻重构历史场景。首句"意气尽"三字精准捕捉项羽英雄末路的心理状态,次句"何堪"的反问展现虞姬清醒的自我认知。后两句的意象转换极具视觉冲击力,将死亡转化为永恒的生命图景。诗人用野草的卑微与花朵的绚烂形成张力,暗示平凡生命亦可成就伟大。

范文二

吴永和创造性地改造"碧血"典故。传统文学中多用于男性忠臣,此处赋予女性角色,打破性别桎梏。"原上草"既写实又象征,既指虞姬墓前青草,又暗喻其精神生生不息。末句色彩对比强烈,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,表现超越死亡的凄美,体现清代咏史诗的翻案特色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吴永和为清初"江左三大家"之一,此诗属咏史怀古诗。

意象体系:江东(地理意象)、碧血(典故意象)、杜鹃(色彩意象)。

艺术手法:借代(以"汉宫"代刘邦政权)、对比(草之卑微与花之绚烂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碧血"在诗中的含义。

答案:指虞姬忠贞不渝的鲜血,化用《庄子》典故,既写实又象征其精神不朽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花开更比杜鹃红"的深层意蕴。

答案:通过夸张对比,表现虞姬之死的壮烈程度超越传统认知,赋予女性悲剧新的历史高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牧《题乌江亭》对项羽评价的差异。

答案:杜诗侧重反思项羽性格缺陷,吴诗则通过虞姬视角展现英雄末路的人性温度,视角更为独特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碧血化为原上草"体现的生命观?

答案示例:展现肉体消亡与精神永存的辩证关系,符合中国传统文化"生生之谓易"的哲学思想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