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牡丹亭记》题词 明 汤显祖
引导语:汤显祖《牡丹亭记》题词以骈文写就,阐述"情至"哲学,揭示戏剧创作主旨,为理解明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想提供重要文本。
原文
《牡丹亭记》题词
明 汤显祖
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
梦其人即病,病即弥连,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。
死三年矣,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。
如丽娘者,乃可谓之有情人耳。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
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
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?
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?
译文
天下女子钟于情者,可有胜过杜丽娘的吗?
梦中遇人即染相思,病情日益沉重,直至亲手描绘爱容流传后世而逝。
亡故三年后,竟能在幽冥中寻得梦中所爱而复生。
像丽娘这般,才称得上至情之人。
情愫萌发难寻根源,一旦生发便深入骨髓。
生者可为情死,死者可为情生。
生不能为情死,死不能为情生者,都未达至情境界。
梦中情事,怎见得不是真实?
世间难道缺少沉溺梦境之人?
注释
【宁有如】岂有像。宁:难道,表反诘。
【弥连】缠绵。出自《楚辞·九叹》"巡陆夷之曲衍兮,幽空虚以寂寞"王逸注:"言巡行陵陆,经历曲泽之中,幽荒空虚,寂寞弥远。"
【手画形容】指杜丽娘临终前自画春容。
【溟莫】幽冥。莫通"漠",指阴间。
【情不知所起】化用《世说新语》"圣人忘情"典故,反其意而用之。
【一往而深】语出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"桓子野每闻清歌,辄唤奈何。谢公闻之曰:'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。'"
创作背景
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汤显祖辞官归临川,目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,借《牡丹亭》讴歌"至情"理想。题词作于剧本完成后,时值李贽"童心说"盛行,汤氏将戏剧理论提升至哲学高度,与当时主流文学观形成鲜明对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式骈散结合体,先立论后论证,末句反诘收束。
2. 语言艺术:四六骈偶间杂散句,"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"形成回环句式。
3. 思想核心:提出"情至"哲学,突破"发乎情止乎礼义"传统,具有启蒙色彩。
4. 审美创新:将戏剧虚构与现实哲理结合,开创"因梦成戏"的创作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题词以惊世骇俗之论开篇,将杜丽娘塑造成"情"的图腾。"梦其人即病"五句用蒙太奇手法浓缩剧情,骈散句交替产生韵律张力。"情不知所起"四句构成哲学宣言,打破生死界限的论述令人想到《庄子·至乐》"死生为昼夜"的命题,但汤显祖赋予其崭新的情感维度。末句"梦中之人"的设问,实为对理学"存天理灭人欲"的隐性批判。
范文二
文本在修辞上呈现三重对照:生与死的辩证、梦与真的互文、情与理的对抗。"手画形容"的细节暗示艺术对生命的延续功能,与"传于世"对应,暗合王阳明"心外无物"的哲学观。汤显祖将戏剧虚构升华为生命哲学,其"情至"说比冯梦龙"情教"说更激进。值得注意的是,"溟莫"一词采用道教术语,反映晚明三教合流思想对文人创作的影响。
关于《牡丹亭记》题词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溟(míng)莫、弥(mí)连、宁(nìng)有如
2. 文学常识:汤显祖"临川四梦"、《牡丹亭》题材来源、明代传奇体制
3. 核心概念:"情至说"与李贽"童心说"的关系、晚明浪漫主义思潮
4. 意象分析:梦的象征意义、画像的叙事功能、幽冥世界的审美转化
5. 比较阅读:与《西厢记》爱情观差异、与《红楼梦》"情榜"思想的承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宁有如:__________
(2)溟莫:__________
答案:
(1)岂有像
(2)幽冥世界
解析: 需结合明代宗教观念理解"溟莫"的特殊含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"体现了怎样的文学观?
答案: 主张情感可以超越生死界限,反对理学教条,体现浪漫主义文学对生命本真的追求。
解析: 注意汤显祖将戏剧虚构与哲学思考结合的创作特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《牡丹亭记》题词与《红楼梦》"大旨谈情"的异同。
答案: 同:都肯定情的本体价值;异:汤显祖强调情的超越性,曹雪芹侧重情的悲剧性。
解析: 需联系明清思想史演变进行分析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"的审美效果。
答案: 以不确定语气揭示情感的不可控性,"一往"与"深"形成动作与状态的张力,成为经典情感表述范式。
解析: 注意其对《世说新语》语言的化用与创新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 如何理解"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"对当代人的启示?
答案示例: 肯定精神世界的真实价值,提示在物质时代更需守护内心情感的真实性。
解析: 阐释古典文论的现代意义时需注意语境转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