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游金山寺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苏轼《游金山寺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5 15:00:02

苏轼《游金山寺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本文全面解析苏轼的纪游诗《游金山寺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展现其羁旅情怀与禅意哲思,帮助读者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。

原文

游金山寺

苏轼

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。

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。

中泠南畔石盘陀,古来出没随涛波。

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

羁愁畏晚寻归楫,山僧苦留看落日。

微风万顷靴文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。

是时江月初生魄,二更月落天深黑。

江心似有炬火明,飞焰照山栖鸟惊。

怅然归卧心莫识,非鬼非人竟何物?

江山如此不归山,江神见怪惊我顽。

我谢江神岂得已,有田不归如江水!

译文

我的家乡在长江发源之地,宦游生涯却随江水直送我到东海。

听说潮头能涌起一丈高,冬日寒天仍见沙岸上的潮痕。

中泠泉南侧巨石嶙峋,自古随波涛时隐时现。

试着登上山顶眺望故乡,江南江北尽是连绵青山。

羁旅愁绪催我寻船归去,山僧执意挽留共赏落日。

微风吹拂万顷江面如靴纹细浪,残霞染红半空似鱼尾赤鳞。

此时新月刚生微光,二更时分月落天色漆黑。

江心忽然有火炬般光亮,飞焰照山惊起栖鸟。

怅然归卧不解其意,非鬼非人究竟是何物?

江山壮美却不得归隐,江神显灵责我冥顽。

我向江神告罪实非得已,若有了田仍不归去,愿如江水有去无回!

注释

宦游直送江入海:暗喻仕途如江水奔流,身不由己。

中泠(líng):金山名胜中泠泉,唐代陆羽评为“天下第一泉”。

石盘陀:形容巨石层叠不平,呼应“出没随涛波”的动态感。

炬火明:苏轼自注“是夜所见如此”,或为磷火,诗人借以抒怀。

如江水:以江水为誓,强化归隐之志的坚决。

创作背景

熙宁四年(1071),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杭州通判,途经镇江游金山寺。诗中“羁愁”“归山”之语,折射其政治失意与归隐矛盾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江水为线索,从“发源”到“入海”,暗合人生轨迹;后半转入奇幻夜景,虚实相生。

2. 语言:“靴文细”“鱼尾赤”比喻新奇,体现宋诗理趣;“江神见怪”拟人化处理,鲜活生动。

3. 思想:羁旅愁思与禅悟交织,结尾“如江水”的誓言,展现文人“仕隐两难”的典型心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以“江水”为诗眼,构建起宏阔的时空坐标系。开篇“初发源”与“直入海”形成强烈张力,既是地理方位的对比,更是人生轨迹的隐喻。诗中“石盘陀”“青山多”的实景,与“炬火明”“江神见怪”的虚境交融,体现其“以禅入诗”的特质。末句誓言如金石掷地,将宦海沉浮的无奈转化为诗意决绝。

范文二

此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立体呈现。诗人既沉醉于“断霞鱼尾赤”的自然之美,又深陷“羁愁畏晚”的焦虑;既理性认知“非鬼非人”的物理现象,又感性将其升华为江神警示。这种多重意绪的缠绕,恰是苏轼“儒道互补”精神世界的缩影。艺术上,白描与夸张并重,落日细腻如工笔,江火奇崛似写意,展现大家手笔。

关于《游金山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中泠(líng)、盘陀(pán tuó)、初生魄(月初月光)。

文学常识:此诗属七言古体,作于苏轼首次外放时期,代表其早期诗风由豪迈转向沉郁。

意象分析:“江水”象征时间流逝与仕途漂泊,“炬火”暗示人生迷途的警示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初生魄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
答案:指农历月初的微弱月光,此处渲染夜色朦胧的氛围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江山如此不归山”表达的情感。

答案:既含对自然之美的赞叹,又透露出因仕途羁绊无法归隐的苦闷,矛盾心理极具典型性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赏析“微风万顷靴文细”的艺术特色。

答案:以“靴纹”喻水波,化视觉为触觉,新颖贴切,体现宋诗“以俗为雅”的审美取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