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相思 在长安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李白《长相思》以长安为背景,通过秋夜意象与缠绵情感的交织,展现游子思妇的永恒主题。读者可从中领略盛唐诗歌的语言张力与情感深度。
原文
《长相思》
李白
长相思,在长安。
络纬秋啼金井阑,微霜凄凄簟色寒。
孤灯不明思欲绝,卷帷望月空长叹。
美人如花隔云端。
上有青冥之长天,下有渌水之波澜。
天长路远魂飞苦,梦魂不到关山难。
长相思,摧心肝。
译文
绵长的思念啊,萦绕在长安。
纺织娘在雕栏井边秋夜啼鸣,薄霜凄冷浸得竹席生寒。
孤灯昏暗思念到极致,卷起帘幕望月徒然长叹。
如花的美人远隔云端。
上有苍茫无际的青天,下有清澈湍急的波澜。
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渡都觉辛苦,梦魂难以穿越重重关山。
这绵长的思念啊,摧裂着心肝。
注释
络纬:秋虫名,俗称纺织娘,其声似纺线。
金井阑:雕饰华美的井栏,暗示贵族庭院。
簟色寒:竹席透出寒意,双关心境凄凉。
青冥:青天幽远之貌,《楚辞》常用意象。
渌水:清澈流水,与"波澜"构成空间纵深感。
关山:典出《木兰诗》"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",喻指现实阻隔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年),李白首次入长安求仕未果时期。唐代都城长安聚集四方士人,功名追求与羁旅愁思成为诗歌母题。李白以乐府旧题写新意,将个人政治失意转化为永恒的情感困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首尾呼应"长相思"主题,中间展开时空跳跃的意象群。
2. 语言锤炼精准,"凄凄""寒""孤"等字形成情感链条,"青冥""渌水"构成色彩对照。
3. 思想内涵超越具体情爱,暗喻士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与幻灭。
4. 艺术特色体现为:以秋夜小景起兴,突然转入宏大空间,最后收束于剧烈的情感爆发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李白将乐府民歌的直白抒情提升为文人诗的精致表达。开篇"络纬秋啼"以虫声点染寂静,金井阑的华美与簟色寒的凄冷形成感官对冲。最妙在"美人如花隔云端"的转笔,将具体思念对象虚化为可望不可即的象征物。结尾"摧心肝"三字如裂帛,唐人情感表达的强度于此可见。
范文二
此诗的空间构建极具张力。横向看,从庭院井阑到青冥渌水;纵向看,由地面微霜到九重云端。这种立体化的空间意识,实为李白精神世界的投射。值得注意的是"梦魂不到关山难"的递进关系:魂飞已苦,更兼关山阻隔,双重否定强化了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。
关于《长相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络纬(luò wěi)、金井阑(jīn jǐng lán)、簟(diàn)、青冥(qīng míng)、渌水(lù shuǐ)
文学常识:乐府旧题改造、盛唐气象中的个人抒情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
意象体系:秋虫-霜簟-孤灯(时间意象)、青天-渌水-关山(空间意象)
意境分析:由实入虚、以小见大、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络纬秋啼:__________
(2)簟色寒:__________
答案:
(1)纺织娘在秋天鸣叫
(2)竹席透出寒意
解析:需结合秋季物候特征理解,不可简单对应字面意思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上有青冥之长天,下有渌水之波澜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案:空间对仗手法,通过天地两极的宏大景象反衬人的渺小孤独。
解析:这种垂直空间描写是李白诗的标志性特征,常见于《蜀道难》等作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李白《长相思》与白居易《长相思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李白诗侧重理想化追求受阻的苦闷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;白居易词描写具体离别相思,体现现实主义风格。前者空间跳跃,后者时间线性。
解析:需注意两位诗人所处的盛唐与中唐不同时代背景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孤灯不明思欲绝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以灯光昏暗喻指思绪混乱,"不明"双关物理光线与心理状态,"欲绝"夸张表现情感强度,七个字完成从外物到内心的完整投射。
解析:李白的炼字功夫常体现在动词与程度副词的精准使用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