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后赤壁赋》原文注释赏析译文
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豪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经典散文,展现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与深邃的哲学思考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逐句注释、创作背景解析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苏轼笔下的赤壁夜游。
原文
后赤壁赋
宋·苏轼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予,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。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。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已而叹曰:"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。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"客曰:"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似松江之鲈。顾安所得酒乎?"归而谋诸妇。妇曰:"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"
译文
这一年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临皋亭。两位客人跟随我,一起走过黄泥坂。此时霜露已降,树叶尽落。人影映在地上,抬头望见明月。环顾四周心生欢喜,边走边唱互相应答。
不久我叹息道:"有客人却没有酒,有酒又没有菜肴。月光皎洁微风清爽,怎样度过这美好夜晚?"客人说:"今天傍晚,我撒网捕到鱼,大嘴细鳞,形状像松江的鲈鱼。但哪里能弄到酒呢?"回家和妻子商量。妻子说:"我有一斗酒,收藏很久了,就是预备你突然的需要。"
注释
【雪堂】苏轼在黄州所建居所,因大雪中建成而得名
【黄泥之坂(bǎn)】黄州城东的山坡,坂指斜坡
【松江之鲈】典出《晋书·张翰传》,代指思乡之情
【斗酒】古代容量单位,一斗约合两升
创作背景
元丰五年(1082年)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,先后两次游赤壁。前赋写七月泛舟,后赋记十月夜游。此时苏轼已适应谪居生活,通过观察自然获得精神解脱。文中"归而谋诸妇"的细节,反映其与家人相濡以沫的真实境况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形式,以时间顺序展开夜游全过程
2. 语言艺术:白描手法与诗意语言结合,"月白风清"四字凝练传神
3. 思想内涵:通过日常生活片段展现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
4. 情感表达:从"顾而乐之"到"如此良夜何",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后赤壁赋》开篇的时空交代极具现场感。"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"八字,既点明深秋时节,又暗喻作者历经政治风霜后的心境。苏轼巧妙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人影与明月构成画面主体,营造出"天地一沙鸥"的孤寂意境。文中关于酒的对话看似琐碎,实则以生活细节消解贬谪苦闷,体现其"人间有味是清欢"的生活哲学。
范文二
苏轼在《后赤壁赋》中创造了独特的审美空间。与《前赤壁赋》的哲理论辩不同,后赋更注重生活场景的呈现。"巨口细鳞"的鲈鱼与"藏之久矣"的斗酒,通过具象事物构建温馨的家庭图景。这种日常化书写打破传统赋体宏大叙事的惯例,展现宋代文人"以俗为雅"的创作倾向。文末"以待子不时之需"的细节,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坂(bǎn)、鲈(lú)、肴(yáo)、薄(bó)暮
2. 文学常识:苏轼"赤壁三咏"包括前后《赤壁赋》与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用典、虚实结合
4. 思想主旨:表现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
5. 意象分析:明月象征高洁品格,鲈鱼暗含思乡之情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望:__________
(2)薄暮:__________
答案:
(1)农历每月十五日
(2)傍晚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答案: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与享受,体现其随遇而安的豁达胸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前后《赤壁赋》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
答案:前赋重哲理思辨,后赋重生活纪实;前赋多议论,后赋多描写;前赋境界开阔,后赋细节生动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以待子不时之需"的现实意义?
答案:启示人们要未雨绸缪,同时体现亲人间的默契与温情,具有普世情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