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》唐诗赏析
引导语: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所作,通过清晨访寺读经的细节,展现诗人对禅理的体悟与孤寂心境,语言清冷深邃。
原文
《晨诣超师院读禅经》
柳宗元
汲井漱寒齿,清心拂尘服。
闲持贝叶书,步出东斋读。
真源了无取,妄迹世所逐。
遗言冀可冥,缮性何由熟。
道人庭宇静,苔色连深竹。
日出雾露馀,青松如膏沐。
澹然离言说,悟悦心自足。
译文
打井水漱洗冰凉的牙齿,清扫心境拂去衣上尘土。
闲来手持佛经,缓步走出东斋细读。
真理本源无人求取,虚妄幻象世人追逐。
佛家遗训或可参透,修养心性怎能速成。
禅师庭院寂静,青苔蔓延至竹林深处。
朝阳驱散晨雾,青松似被油脂浸润。
淡泊中超越语言,悟道之乐充盈心间。
注释
【汲井】打井水。暗示诗人生活清苦,与后文"寒齿"呼应。
【贝叶书】指佛经。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经文,唐人习称贝叶经。
【真源】佛教真理本源。与"妄迹"形成哲学层面的对立。
【膏沐】油脂洗发。比喻青松经晨露滋润后的光泽感,暗含禅理滋养之意。
【澹然】淡泊宁静貌。此二字为全诗情感基调的凝练表达。
创作背景
元和五年(810年)作于永州。时柳宗元因"永贞革新"失败贬为永州司马,寄居龙兴寺。超师为寺中僧人,诗人常与之论禅。此诗记录某个秋晨读经时的顿悟,反映其政治失意后转向精神求索的心路历程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四句叙事,中四句论理,后六句写景悟道,形成"行为-思考-感悟"的递进式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冷色调意象(寒齿、苔色、雾露)营造空寂氛围,"青松如膏沐"的比喻新颖脱俗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"真源"与"妄迹"的对比,批判世俗虚妄;"澹然离言说"体现禅宗"不立文字"的哲学观。
4. 情感表达:表面写读经之乐,实则隐含政治失意的苦闷,末句"悟悦"具有自我开解的意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理空间与精神境界的同步拓展。从汲井、拂衣的日常动作,到持经出斋的物理位移,再到"澹然离言说"的精神飞升,形成三维递进的审美空间。"苔色连深竹"的横向蔓延与"青松如膏沐"的纵向伸展,构成十字交叉的空间张力,最终在"悟悦心自足"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圆融。这种结构设计,远比单纯写景或说理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范文二
柳宗元创造性地将禅理体验转化为可感的物质形态。诗中"寒齿"的生理感受、"贝叶书"的物质载体、"苔色"的视觉印象,共同构成通往禅悟的感官阶梯。尤其"青松如膏沐"的意象,将抽象的顿悟喜悦具象为松树沐雨后的晶莹状态,这种通感手法比王维"空山新雨后"更显精微。诗人通过物质世界的细微变化,暗示精神世界的剧烈震荡,体现中唐文人"以物观道"的典型思维方式。
关于《晨诣超师院读禅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汲(jí)井、贝叶书、真源、膏沐(gāo mù)、澹(dàn)然
2. 文学常识:柳宗元"永州八记"同期作品,反映其贬谪后期的思想转变
3. 艺术手法:叙事-说理-写景的三段式结构、通感修辞(青松如膏沐)、以动衬静(雾露馀)
4. 核心意象:贝叶书(佛教文化)、深竹(高洁品格)、青松(坚贞精神)
5. 哲学思想:禅宗"直指本心"的修行观、"离言说"的认知方式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贝叶书:__________
(2)澹然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佛经。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佛经,故称。
(2)淡泊宁静的样子。
解析: 需结合佛教文化背景理解特定称谓,注意古今词义差异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真源了无取,妄迹世所逐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?
答案: 批判世人追逐虚妄表象而忽视真理本源的价值错位,体现诗人对佛教真谛的追求和对世俗的疏离。
解析: 两句形成强烈对比,"了无取"与"世所逐"的反对关系是理解关键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本诗与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在表现禅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 同:均通过寺院景物描写传达禅趣。异:柳诗侧重读经悟道的主观体验,常诗侧重"万籁此俱寂"的客观意境;柳诗结于理性思考,常诗结于"但余钟磬音"的感官余韵。
解析: 比较需抓住"禅意表达方式"这个核心,区分主客观视角差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赏析"道人庭宇静,苔色连深竹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 以"静"字总领,通过苔藓蔓延的视觉画面,表现寺院幽寂无人之境。"连"字赋予静态景物动态趋势,暗示禅理的自然渗透。色彩上青苔与翠竹形成冷色调叠加,强化空灵氛围。
解析: 应从炼字、色彩、动静关系等多角度分析写景句的深层意蕴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 诗中"澹然离言说"对当代人处理信息过载有何启示?
答案示例: 在信息爆炸时代,需要保持精神独立性,超越表象语言的干扰,直指事物本质。这种禅宗智慧启示我们建立信息过滤机制,通过内省获得真知。
解析: 古诗现代意义阐释需找准古今问题的共通性,避免牵强附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