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歌·国殇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及赏析
《九歌·国殇》是屈原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所作的祭歌,以悲壮笔调歌颂战士的英勇,展现楚地巫祭文化与家国情怀的融合。
原文
九歌·国殇
屈原
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
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
凌余阵兮躐余行,左骖殪兮右刃伤。
霾两轮兮絷四马,援玉枹兮击鸣鼓。
天时怼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。
译文
手持吴戈身披犀甲,战车交错刀剑相接。
旌旗遮天敌军如云,飞箭如雨战士争先。
敌阵突破队列冲散,左马战死右马负伤。
车轮陷泥缰绳绊马,举起鼓槌猛击战鼓。
天昏地暗神灵震怒,壮烈牺牲遗骨荒野。
注释
吴戈:吴地所产锋利兵器,读作wú gē。
躐余行:躐(liè),践踏突破;描写敌军冲破阵型。
霾两轮:霾通"埋",战车陷入泥泞。
天时怼:怼(duì),怨恨;借天象烘托悲愤情绪。
严杀尽:严,残酷;全句写惨烈战况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4世纪楚国屡遭秦国侵扰,屈原任左徒期间目睹将士死战。楚地盛行巫祭文化,《国殇》实为招魂祭歌,通过战争场景再现寄托哀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八句铺陈战场细节,后两句升华至天地共鸣,符合楚辞"叙-议"传统。
2. 语言艺术:连续使用"错""蔽""交""凌"等动词,形成强烈动感画面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个体哀伤,将战士之死与天地威灵呼应,体现楚文化"人神互通"观念。
4. 意象运用:"旌蔽日""敌若云"以自然意象反衬战争规模,开后世边塞诗先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国殇》最震撼处在于动态场景的瞬间凝固。"援玉枹兮击鸣鼓"的细节,在车毁马亡的绝境中凸显楚军死战意志。鼓槌的"玉"质与战场的血腥形成材质对比,这种精致与粗犷的并置,恰是屈原贵族身份与战士视角的融合。末句"严杀尽"三字如斧凿石刻,将瞬间的英勇转化为永恒的悲剧美。
范文二
诗中"天时怼兮威灵怒"的宇宙共鸣,实为楚文化特有表达。不同于《诗经》战诗的纪实倾向,屈原将人间战争升格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。这种处理使阵亡将士获得神格化地位,与后来"封神"传统一脉相承。从文学史看,这种将死亡审美化的手法,直接影响汉魏挽歌的发展。
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毂(gǔ)、躐(liè)、枹(fú)、怼(duì)
文学常识:《九歌》共11篇,国殇是唯一祭祀人鬼之作
意象体系:吴戈/犀甲(装备精良)、旌蔽日(战争规模)、霾轮絷马(绝境)
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动词连用、人神对话结构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躐余行"的"躐"字
答案:践踏突破(注音liè)
解析:需结合"凌余阵"的战争语境理解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天时怼兮威灵怒"的深层含义
答案:将战士之死引发的天地震怒神圣化,体现楚文化"人神感应"观
解析:注意区分表面写景与宗教内涵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国殇》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战争描写差异
答案:《无衣》侧重集体协作,《国殇》突出个体悲壮;前者用重章叠句,后者具叙事性
解析:需结合南北文学传统差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"严杀尽兮弃原野"论证英雄主义
答案示例:突出战士明知必败仍死战的精神,可与西方悲剧英雄对比
解析:需注意避免简单比附,强调文化差异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