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》什么意思,原诗出处,注解

《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》什么意思,原诗出处,注解

时间:2025-09-08 09:30:02

《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》原诗解析与鉴赏

本文解读唐代诗人孟浩然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中的名句,从文本溯源、艺术表现到哲学内涵,全面剖析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。

原文

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

唐·孟浩然

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

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

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

欲取鸣琴弹,恨无知音赏。

感此怀故人,终宵劳梦想。

译文

山间阳光忽然西沉,池边明月渐渐东升。

披散头发享受夜凉,推开窗户闲卧乘凉。

荷风送来阵阵香气,竹叶露珠滴落清响。

想取古琴弹奏一曲,遗憾没有知音共赏。

感慨此景怀念故友,整夜辗转难以入眠。

注释

【散发】古代男子束发,散发表示闲适不拘礼节。

【轩】xuān,窗户。

【清响】清脆的声响,此处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触觉交融。

【知音】典故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伯牙绝弦故事,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。

【艺术表现】"送"字拟人化荷风,"滴"字强化露珠动态,构成视听嗅多维意境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夏,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。此诗作于南亭纳凉时,辛大为其同乡挚友,二人常以琴酒相娱。当时诗人屡试不第,隐逸情怀与知音难觅的感慨尤为深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六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起承转合传统章法。

2. 语言特色:动词"忽""渐"形成时间对照,"送""滴"锤炼精当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夏夜物象的细微变化,展现隐士生活的恬淡与孤独。

4. 艺术创新:打破六朝宫廷诗绮丽风格,开创山水田园诗清新境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浩然此联最妙在动静相宜。"荷风送香气"是空间的流动,"竹露滴清响"是时间的刻度。风本无形,因荷显形;露本无声,因竹成韵。诗人以物象为媒介,将不可捉摸的夏夜气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。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敏锐捕捉,正是盛唐山水诗超越前代的关键。

范文二

两句看似写景,实含深意。荷出淤泥而不染,竹具虚心而有节,皆君子之喻。风送香、露滴响的意象组合,暗含德馨自远、清操自守的人格理想。当这种高洁情怀无人领会时,末句"恨无知音赏"的喟叹便显得尤为沉痛。全诗完成从物境到心境再到意境的升华,堪称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的典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轩(xuān)、散(sǎn)发、纶(guān)巾

2. 文学常识:孟浩然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,与王维并称"王孟"

3. 艺术手法:通感(清响)、以动衬静(滴露)、意象并置(荷竹)

4. 思想内涵:隐逸情怀、知音文化、物我交融的审美观

5. 名句关联:可与王维"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"比较动静描写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散发:__________

(2)轩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披散头发,形容闲适之态

(2)窗户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?

答案: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,展现诗人闲适自得又略带寂寞的隐逸心境,为后文"恨无知音赏"作铺垫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孟浩然此联与王维"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"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运用视听结合手法。异:孟诗突出个体感受,意境清幽;王诗展现生活场景,更具生气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滴"字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既准确描摹露珠坠落之态,又通过清脆声响反衬夜寂,一字兼具形态与神韵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知音"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?

答案示例:在信息爆炸时代,真正的精神共鸣更显珍贵。孟浩然的感叹启示我们,物质丰裕更需追求心灵契合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