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8 20:19:01

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本文解读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词代表作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鉴赏,展现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与隐逸情怀。

原文

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

【宋】辛弃疾
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

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

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
译文

月光惊飞枝头栖息的乌鹊,清风送来夜半蝉鸣。

稻花香气中谈论丰收年景,耳畔回荡着阵阵蛙声。

天边疏星七八点闪烁,山前落下零星雨滴。

熟悉的茅店在社庙树林旁,拐过溪桥忽然映入眼帘。

注释

别枝惊鹊:月光使鹊离枝飞起。"别枝"指斜出的树枝。

社林:土地庙周围的树林。古代立社祭祀,必植林木。

忽见(xiàn):突然出现。"见"通"现"。

艺术表现:上阕以听觉(鹊惊、蝉鸣、蛙声)构建夏夜氛围,下阕通过星雨变化暗示天气转折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1181年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期间。因主战主张被劾落职,词人筑"稼轩"躬耕,将壮志难酬的郁愤转化为对田园生活的细腻观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六句铺陈夜行所见,末两句点出行程变化,暗含"山重水复疑无路"的哲理。

2. 语言艺术:数词运用精妙,"七八个""两三点"以少总多,营造疏朗意境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田园闲适,实则隐含"英雄失路"的悲凉,蝉鸣蛙噪反衬词人孤独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词人用白描手法构建视听通感。月光惊鹊的刹那动态,与清风送蝉的持续声响形成张力。稻香与蛙声的叠加,将抽象的"丰年"转化为可感知的田园交响。下阕笔锋陡转,疏星微雨暗示夜行遇雨,而"忽见"茅店的惊喜,恰是词人于困境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写照。

范文二

这首词体现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另一面。上阕密集使用"惊""鸣""说""听"等动词,展现生命的躁动;下阕却以"星""雨"的静谧构成反差。社林茅店的出现,暗含对民间祭祀传统的亲近。全词看似写景,实则以自然意象为媒介,表达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失意的消解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别枝(bié zhī)、社林(shè lín)、忽见(hū xiàn)

文学常识:西江月为唐教坊曲名,双调五十字,上下阕各两平韵一仄韵。

意象分析:"惊鹊"象征政治惊变,"稻花香"隐喻归隐之乐,"溪桥"暗指人生转折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别枝惊鹊:__________

(2)社林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斜出的树枝

(2)土地庙周围的树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旧时茅店社林边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表现词人对熟悉环境的亲切感,暗含退隐田园后寻求精神归宿的心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词与陆游《游山西村》中"山重水复疑无路"的意境异同

答案:两者都表现峰回路转的惊喜,但辛词侧重偶然发现的闲趣,陆诗强调困境中的希望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稻花香里说丰年"的审美效果

答案:将嗅觉(稻香)、听觉(蛙声)与想象(说丰年)交融,用通感手法表现丰收喜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