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《观书有感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本文解读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哲理诗《观书有感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揭示诗中“源头活水”的隐喻与治学之道。
原文
观书有感·其一
南宋·朱熹
半亩方塘一鉴开,
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
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译文
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,
天光和云影在其中交相辉映。
要问它为何能如此清澈?
只因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。
注释
半亩方塘:比喻书本或人的心灵。“方塘”象征知识的容器。
鉴(jiàn):镜子,形容池塘的清澈平静。
渠:代词,指代“方塘”。
源头活水:暗指持续的学习与思考,是保持思想活力的根本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年间,朱熹在福建武夷山讲学时。当时理学盛行,朱熹借自然景物阐发治学需“穷理致知”的哲学思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议论,由实转虚,形成“景—理”递进。
2. 语言:用“鉴”“徘徊”等词将静态景物动态化,增强画面感。
3. 思想:以“活水”喻新知,强调治学须不断汲取,避免僵化。
4. 艺术特色:比喻与设问结合,理趣盎然,体现宋诗“以理入诗”的特点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的“方塘”是朱熹对理想学问状态的具象化表达。一、二句以“天光云影”的变幻,暗喻知识体系的广博与灵动;三、四句通过自问自答,点明“清如许”的根源在于“活水”。这种以物喻理的手法,将抽象的治学之道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,体现了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哲学观。
范文二
朱熹此诗的精妙在于双重隐喻的运用。“方塘”既可指书本,亦可指人心;“活水”既是知识的更新,亦是心灵的澄明。末句“为有源头活水来”成为千古名句,因其揭示了认知更新的普遍规律——唯有保持开放与吸纳,方能避免思想的枯竭。这种哲理对现代人的终身学习仍有启示。
关于《观书有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与读音:鉴(jiàn)、渠(qú)、徘徊(pái huái)。
文学常识: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,此诗为七言绝句,属哲理诗。
意象意境:“方塘”象征学识或心灵,“活水”喻指新知与创新。
知识全解:宋代理学强调“格物穷理”,此诗是这一思想的诗意表达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鉴:__________
(2)渠:__________
答案:
(1)镜子
(2)代词,指代“方塘”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的哲理内涵。
答案:强调唯有不断汲取新知识,才能保持思想的鲜活与深刻,隐喻治学与修身的根本方法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以动态的“徘徊”描写静态的倒影,使画面生动;同时暗示学问的广博与思维的活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