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之涣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

王之涣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9-11 13:38:02

王之涣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

王之涣的《野望》以简练笔触勾勒秋日登高所见之景,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隐逸情怀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野望

唐·王之涣

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
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
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

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

译文

傍晚时分登上东皋眺望,徘徊不定不知该归向何方。

每一棵树都染上秋色,每一座山都披着夕阳余晖。

牧人赶着牛群返回,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。

四下相望竟无相识之人,只能长歌追怀伯夷叔齐采薇的隐逸之志。

注释

东皋:地名,诗人隐居之处。皋(gāo),水边高地。

徙倚:徘徊不定。徙(xǐ),移动;倚(yǐ),靠。

采薇:典出《诗经·小雅》,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,象征高洁隐逸。

艺术表现:颔联以叠词“树树”“山山”强化秋景的苍茫,尾联用典故暗含对现实的疏离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王之涣辞官归隐后。唐开元年间,政治斗争激烈,诗人因不满官场倾轧,选择退居东皋。诗中“徙倚欲何依”正是其彷徨心境的写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情景交融。

2. 语言:简练质朴,“树树”“山山”叠用增强画面感。

3. 思想:通过田园牧歌与孤独感的对比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4. 艺术特色:以白描手法呈现秋日暮色,典故运用含蓄深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野望》的秋景描写极具层次感。首联点明时间地点,奠定苍茫基调;颔联以“皆”“唯”二字将秋色与落晖融为一体,凸显天地寂寥;颈联的牧归场景反衬诗人孤独;尾联“采薇”之典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。全诗以景引情,虚实相生。

范文二

此诗展现了盛唐隐逸诗的特质。表面写田园之乐,实则暗含忧思。“徙倚欲何依”的彷徨,与“相顾无相识”的孤独,揭示出诗人对现实的疏离。末句“长歌怀采薇”以古贤自况,既是对隐逸的坚守,亦是对时代无奈的婉讽。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。

关于《野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皋(gāo)、徙(xǐ)、薇(wēi)。

2. 文学常识:王之涣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,与高适、王昌龄齐名。

3. 意象分析:“秋色”“落晖”象征暮年,“采薇”喻高洁志向。

4. 主旨:通过秋日野望之景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孤独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徙倚:__________

(2)采薇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徘徊不定

(2)典出《诗经》,指隐逸生活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”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既表达孤独无依的现实处境,又借古贤典故表明坚守高洁的决心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叠词强化视觉冲击力,“皆”“唯”二字将秋景的苍凉与暮色的壮阔融为一体,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