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原文及翻译

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9-07 12:45:02

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原文及翻译

本文解析李白名篇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唐代送别诗的典范之作。

原文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唐·李白

故人西辞黄鹤楼,

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

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译文

老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,

阳春三月去往扬州远游。

孤舟帆影消逝在碧空尽头,

只见长江向着天边奔流。

注释

【故人】指孟浩然,李白挚友。

【烟花三月】农历三月春光烂漫,柳絮如烟,繁花似锦。

【孤帆远影】特写镜头般的画面,突出送别的怅惘。

【天际流】以长江的永恒流动反衬人生聚散的短暂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十八年(730年)春,李白于武昌黄鹤楼为赴扬州的孟浩然送行。时年李白三十岁,正值壮游时期,孟浩然已诗名远播。这次离别后,二人再未重逢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叙事点题,后两句写景抒情,形成由实转虚的经典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"烟花"二字凝练传神,既写时节特征,又暗含离情别绪。

3. 空间处理:近处的黄鹤楼与远去的孤帆形成纵深构图,拓展诗意空间。

4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江景壮阔,实则抒发诗人伫立久望的深沉别情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最妙处在"以景截情"。诗人目送友人的过程被提炼为四个镜头:辞楼、启程、远逝、空流。每个画面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浓度,从"烟花"的明丽到"孤帆"的寂寥,再到"碧空尽"的怅惘,最终归于"天际流"的苍茫。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,使二十八字的小诗具有了交响乐般的感染力。

范文二

李白将送别场景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。诗中"孤帆"与"长江"构成微妙的对比:一叶小舟的短暂与滔滔江水的永恒,友人的远行与诗人的凝望,都在这组意象中得到深刻表现。末句"唯见长江天际流"看似平淡,实则以天地之大反衬离情之深,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,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七言绝句,创作于盛唐时期,是送别诗代表作。

2. 重点字词:烟花(柳絮如烟,繁花似锦)、碧空(青天)、天际(天边)。

3. 艺术手法:寓情于景、虚实相生、以动衬静。

4. 思想情感: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豁达胸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烟花:__________

(2)唯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形容柳絮纷飞、繁花盛开的春景

(2)只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。

答案:通过"孤帆远影"的逐渐消失与"长江天际流"的永恒存在形成对比,以景结情,表达诗人久久伫立、怅惘若失的离别之情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李白诗着重表现目送过程的动态美,情感外放而豪迈;王维诗"西出阳关无故人"更显深沉内敛,充满对友人前途的担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烟花三月下扬州"的妙处。

答案:既点明送别的时令特征,又以明丽春光反衬离情,形成乐景写哀的艺术效果。"下"字写出舟行顺流而下的动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