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孔子及弟子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及翻译

孔子及弟子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9-11 10:38:01

孔子及弟子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及翻译

《论语十二章》是儒家经典《论语》中的核心篇章,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修身、为学、处世的思想精髓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孔子哲学的实践智慧。

《论语十二章》孔子及其弟子

子曰:"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

曾子曰:"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"

子曰:"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"

子曰: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"

子曰:"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"

子曰:"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"

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"

曾子曰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"

子曰: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"

子贡问曰:"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"子曰:"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"

子曰: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"

子曰:"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"

译文

孔子说:"学习后按时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,不正是君子风度吗?"

曾子说:"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实践?"

孔子说:"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"

孔子说:"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,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。"

孔子说:"仲由,教导你的道理明白了吗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智慧。"

孔子说:"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,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。"

孔子说:"三人同行,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。选择优点学习,对照缺点改正。"

曾子说:"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,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。以实现仁德为己任,不是很重大吗?奋斗终身才停止,不是很遥远吗?"

孔子说:"严寒时节,才知道松柏最后凋零。"

子贡问:"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?"孔子答:"大概是'恕'吧!自己不愿承受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"

孔子说:"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问的人,喜爱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。"

孔子说:"吃粗粮喝冷水,弯着手臂当枕头,乐趣也在其中。用不义手段获取的富贵,对我来说如浮云。"

注释

说(yuè):通"悦",愉快。

愠(yùn):恼怒。

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三,虚指多数。

罔(wǎng):迷惑。

殆(dài):危险。

弘毅:志向远大,意志坚强。

恕:推己及人的宽容之道。

曲肱(gōng):弯曲手臂。肱,上臂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政思想,晚年整理六经、教授弟子。《论语》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,约成书于战国初期,十二章选自不同篇目,集中反映儒家教育理念和道德准则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语录体呈现,各章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,形成修身治学的完整体系。

2. 语言艺术:多用反问、对偶句式,"不亦...乎"的设问增强感染力,"学而时习之"等表述凝练深刻。

3. 思想内涵:强调学习与实践结合、自省与改过并重,提出"仁""恕"等核心概念,构建儒家道德哲学框架。

4. 教育智慧:区分"知之""好之""乐之"三重境界,主张启发式教学和终身学习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论语十二章》展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立体结构。开篇"学而时习之"三问奠定基调,将学习、交友、修养熔铸为君子人格的锻造过程。曾子的"三省"法将道德要求具体化为日常行为准则,形成儒家特有的修身传统。"温故知新"与"学思结合"的辩证论述,揭示了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。最令人叹服的是"三人行"的朴素哲理,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学习契机,体现了儒家"极高明而道中庸"的智慧。

范文二

孔子用"松柏后凋"的意象诠释了人格力量的终极考验。在十二章中,这种精神贯穿始终:从"人不知而不愠"的涵养,到"弘毅任重"的担当;从"不义富贵如浮云"的操守,到"乐在其中"的生活态度。子贡问"一言终身行之",孔子以"恕"字作答,将道德黄金律浓缩为九个字,展现出思想的精粹化能力。这些格言历经两千余年仍具生命力,关键在于其直指人性的普遍价值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《论语》属语录体散文,四书之一,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,南宋朱熹将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为"四书"。

2. 关键字词:说(通假字)、愠、罔、殆、弘毅、恕等词的释义及用法。

3. 名句默写:"学而时习之""三人行必有我师""己所不欲勿施于人"等经典语句。

4. 思想理解:儒家"仁"的内涵、学习态度、修身方法的核心要点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不知而不愠:__________

(2)传不习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恼怒

(2)老师传授的知识

解析: 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,"愠"特指因不被了解而产生的情绪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"三人行必有我师"体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?

答:体现谦虚好学的态度,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可取之处,既能学习优点又能以缺点为戒。

解析:此句强调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和自我反思的主动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《论语》"学而时习之"与《荀子·劝学》开篇在论述学习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 同: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异:孔子侧重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,荀子侧重后天学习的改造作用。孔子言简意赅,荀子系统论证。

解析: 儒家不同学派对学习的理解存在视角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赏析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"的论述艺术。

答案: 采用递进式比较,将认知境界分为三个层次,突出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决定作用。句式整齐又有变化,逻辑严密。

解析: "知-好-乐"的层次划分体现了儒家重视主体能动性的教育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