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山海经》原文和译文

《山海经》原文和译文

时间:2025-09-18 10:00:03

《山海经》原文与译文:神话地理的密码与先民宇宙观

《山海经》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神话地理文献,以山系为纲目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动植物、部族传说与神灵体系,其荒诞表象下隐藏着先民对世界的认知逻辑。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呈现,结合汉代学者刘歆的校注传统,揭示这部奇书的文化价值。

原文(节选《南山经》)

南山经之首曰鹊山。其首曰招摇之山,临于西海之上,多桂,多金玉。

有草焉,其状如韭而青华,其名曰祝余,食之不饥。

有木焉,其状如榖而黑理,其华四照,其名曰迷榖,佩之不迷。

译文

南山山系的第一列山脉叫做鹊山。鹊山的首峰名为招摇山,耸立在西海岸边,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桂树,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。

山中生有一种草,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花朵,名字叫祝余,人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。

有一种树木,树干纹理像构树但呈现黑色,它的光华能照亮四方,名叫迷榖,佩戴它的枝条就不会迷失方向。

注释

【鹊山】"鹊"读作què,先秦时期南方山系的泛称,与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的"衡山"存在地理对应关系。

【祝余】"祝"通"咒",暗示该植物具有巫术属性,《楚辞·离骚》中"饮余马于咸池"的意象可能源于此类传说。

【迷榖】"榖"读gǔ,即楮树,其黑色纹理在五行学说中属水,与南方火德形成相克关系,折射先秦方士的阴阳平衡观念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地理探索催生了系统性的山川记录,齐国稷下学宫汇集各国方士见闻,形成《山海经》的原始素材。西汉校书郎刘向、刘歆父子整理时,将十八篇分为山经、海经两大类,其中《南山经》可能源自楚地巫师的秘传图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山—物—效"三位一体叙述模式,每座山系记载均包含方位、特产、神灵三个要素

2. 语言风格:以"其状如...其名曰..."的固定句式构建认知框架,体现原始分类学思维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食之不饥""佩之不迷"等功能记载,反映先民试图掌握自然规律的实践精神

4. 艺术特色:将地理知识包裹在神话叙事中,如招摇山"临于西海"的记载,实为古人对大陆架地貌的诗意表达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神话思维中的认知图谱

《南山经》对植物的记载超越简单描述,构建起完整的符号系统。祝余草"食之不饥"的特性,将植物学知识与生存需求直接关联;迷榖树"其华四照"的记载,则把树木的向阳特性夸张为发光功能。这种认知方式,实则是将经验观察转化为神话叙事,通过赋予自然物超现实能力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。汉代王充在《论衡》中批评"虚妄之言",却未能理解这种思维背后的实用主义逻辑。

范文二:文本背后的仪式密码

招摇山"多桂,多金玉"的记载暗含祭祀内涵。先秦时期桂树常用于酿制祭祀用酒,《楚辞·九歌》"奠桂酒兮椒浆"可互为印证;金玉则是沟通天地的礼器材质。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曾指出,这类记载实际是巫师仪轨的加密记录。所谓"佩之不迷"的迷榖,很可能是祭祀时巫师佩戴的法器,其"黑理"特征与殷商尚黑的传统存在潜在关联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刘歆《上山海经表》首次系统论述其价值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归入"数术略"形法类

2. 关键字词:"鹊"(què)指代南方、"榖"(gǔ)为楮树、"祝"(zhòu)含咒术义

3. 意象分析:桂树象征永生(《山海经》与《淮南子》记载的"不死树"互文)、金玉代表通神媒介

4. 知识全解:先秦"五藏山经"体系对应五行学说,南山经属火德,故多记发光植物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临于西海:__________

(2)黑理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毗邻,靠近

(2)木材的纹理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其华四照"体现了怎样的先民意识?

答案:将植物的向光性夸张为发光特性,反映先民试图用神话思维解释自然现象,同时隐含对光明的崇拜心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山海经》与《诗经》的草木记载有何本质区别?

答案:《诗经》的"参差荇菜"等描写侧重抒情比兴,属于文学意象;《山海经》的"祝余草"等记载则强调实用功能,属于巫术认知体系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佩之不迷"的深层文化含义

答案:该记载将树木特性转化为护身符功能,体现物我互渗的原始思维,后世道教"佩符"习俗可能源于此类观念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