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原文、译文及赏析

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原文、译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4 18:30:02

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原文、译文及赏析

《爱莲说》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传世小品,以莲喻人,阐发君子品格。文章短小精悍,语言凝练,兼具哲学深度与文学美感,成为咏物抒怀的经典之作。

原文

爱莲说

【宋】周敦颐

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

晋陶渊明独爱菊;

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;

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

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

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

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

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;

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

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

噫!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;

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

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!

译文

水上陆上草木的花,值得喜爱的很多。

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;

唐代以来,世人大多偏爱牡丹;

我却独爱莲花——从淤泥中生长却不被污染,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妖艳,

茎秆中空外直,不旁生枝蔓,

香气远播愈发清芬,洁净挺立,

可远望而不可轻慢赏玩。

我认为,菊花是花中的隐士;

牡丹是花中的权贵;

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。

唉!对菊花的喜爱,陶渊明后少有听闻;

对莲花的钟爱,如我者还有谁?

对牡丹的追捧,自然比比皆是了!

注释

蕃(fán):繁多。

濯(zhuó)清涟:在清水中洗涤。“涟”指水波。

亵(xiè)玩:轻慢玩弄。“亵”意为不庄重。

隐逸:借菊花避世特性,暗指陶渊明的归隐志趣。

君子:以莲花的洁净挺拔,象征儒家推崇的刚正不阿、不随流俗的品格。

创作背景

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,筑“濂溪书堂”讲学。北宋社会崇尚牡丹的奢靡之风盛行,他借莲花自喻,表达对高洁人格的坚守。文章融合佛道“清净无染”思想与儒家“中庸正直”理念,成为理学精神的文学载体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先铺陈众花,再突出莲花,最后以三类花的对比收束,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: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等句多用短句,节奏明快;“亭亭净植”等词兼具画面感与音韵美。

3. 思想:通过“莲—菊—牡丹”的等级划分,强调君子应兼具入世担当与出世操守。

4. 艺术:托物言志,将抽象道德具象化,开创“比德”传统的新境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莲的哲学意象

周敦颐笔下的莲,是理学思想的诗意呈现。“出淤泥而不染”既是对佛教“离尘不染”的化用,又赋予儒家“慎独”的积极内涵。中通外直的茎秆,暗喻君子处世通达而不失原则;香远益清的特性,则象征德行的感召力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,使抽象哲理有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力。

范文二:对比中的价值批判

文章以菊、牡丹为参照,构建三重价值体系。菊代表避世高蹈,牡丹象征世俗欲望,莲则兼顾二者之长——既有入世的担当(“中通”),又有出世的操守(“不染”)。结尾“宜乎众矣”的感叹,尖锐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,凸显作者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精神姿态。

关于《爱莲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蕃(fán)、濯(zhuó)、亵(xiè)、噫(yī)。

2. 文学常识:周敦颐为北宋理学开山鼻祖,号濂溪先生;《爱莲说》属“说”体小品文。

3. 核心意象:莲象征君子品格,牡丹暗指世俗富贵,菊代表隐逸。

4. 名句赏析:“出淤泥而不染”体现环境与人格的辩证关系,常用作坚守节操的论据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可爱者甚蕃:__________

(2)濯清涟而不妖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繁多

(2)妖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作者为何独爱莲?

答案:莲兼具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洁与“中通外直”的刚正,象征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保持操守、处世正直的理想人格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深层含义。

答案:既写莲花庄重不可轻侮的自然特性,又隐喻君子德行需敬畏,暗含对功利性人际关系的批判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爱莲说》与屈原《离骚》中的香草意象。

答案:屈原以香草喻美德,侧重个人政治失意的抒愤;周敦颐的莲则更具普世性,强调人格修养的哲学意义,体现理学家的理性思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