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原文及译文

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09-05 13:45:02

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原文及译文
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唐代名臣魏徵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奏疏,以“十思”为核心,阐述治国安邦之道,强调君主应修身克己、居安思危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政治智慧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谏太宗十思疏

魏徵

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
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思国之理,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

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,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

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莫不殷忧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。有善始者实繁,能克终者盖寡。

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?昔取之而有馀,今守之而不足,何也?夫在殷忧,必竭诚以待下;既得志,则纵情以傲物。

竭诚则胡越为一体,傲物则骨肉为行路。虽董之以严刑,震之以威怒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

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;奔车朽索,其可忽乎?

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,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,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,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,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,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,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,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,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,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。

总此十思,弘兹九德。简能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,则智者尽其谋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。

文武争驰,君臣无事,可以尽豫游之乐,可以养松乔之寿,鸣琴垂拱,不言而化。

何必劳神苦思,代下司职,役聪明之耳目,亏无为之大道哉!

译文

臣听说想要树木生长,必须稳固它的根基;想要河水流得远,必须疏通它的源头;想要国家安定,必须积累德义。

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长远,根基不牢却指望树木高大,德义不厚却妄想国家太平,臣虽愚钝,也知绝无可能,何况圣明如陛下?

君主掌握国家重器,位居天下至尊,若不居安思危、戒奢崇俭,如同砍伐树根求枝叶繁茂,堵塞泉源望流水绵长。

历代帝王承受天命,起初皆励精图治,功成后德行却衰败。善始者多,善终者少。

难道是夺取天下易而守成难?昔日得天下时力量有余,如今守天下却力不从心,何故?因忧患时竭诚待臣,得志后便骄矜自满。

竭诚则异族可成一家,骄矜则至亲形同陌路。纵以严刑威慑,臣民仅表面顺从,内心难怀仁德。

民怨不在大小,可怕的是人心背离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不可不慎;以朽绳驭奔马,岂能疏忽?

为君者若能做到:见贪欲则思知足,兴土木则思节制,居高危则思谦逊,惧自满则思江海纳百川,好游猎则思适度,忧懈怠则思善始善终,虑闭塞则思纳谏,防谗言则思正己,行赏赐则思不因喜滥赏,施刑罚则思不因怒滥刑。

践行这“十思”,弘扬“九德”。选拔贤能,从善如流,则智者献谋,勇者尽力,仁者施惠,信者效忠。

文武百官各尽其职,君主垂拱而治,可享游猎之乐,养松乔之寿,弹琴无为,天下自化。

何必劳神代行臣职,损耗耳目,违背无为而治的大道!

注释

浚(jùn):疏通。

神器:指帝位。

载舟覆舟:语出《荀子》,比喻民众能拥护也能推翻政权。

三驱:古代君王打猎时围合三面,网开一面,以示仁德。

松乔:指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,喻长寿。

“十思”以排比递进,逻辑严密,既具政论锋芒,又含文学韵律,体现魏徵“以道事君”的刚直与文采。

创作背景

贞观十一年(637年),唐太宗渐生骄奢,魏徵连续上疏四篇,《十思疏》为其中名作。此时唐朝国力强盛,但魏徵敏锐指出守成之难,以史为鉴,劝诫太宗防微杜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开篇以比喻立论,中间剖析“善始慎终”难题,结尾提出“十思”具体措施,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:骈散结合,既有“载舟覆舟”等典故的凝重,又有“十思”排比的气势。

3. 思想:融合儒家“仁政”与道家“无为”,强调君主自律与用人得当。

4. 艺术特色:善用类比说理,如“伐根求茂”“塞源欲长”,形象深刻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刚直之臣的治国箴言

魏徵以“十思”构建了一套君主自律体系。从“知足”到“纳下”,每一条皆直指人性弱点。尤其“载舟覆舟”之喻,将儒家民本思想凝练为惊心动魄的警示。全文无一句阿谀,却因逻辑的力量与真挚的情怀,成为奏疏典范。

范文二:骈文中的政治智慧

《十思疏》虽是骈文体,却摒弃了六朝浮华。如“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”六句,对比鲜明,字字千钧。魏徵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治国条款,既有文学美感,又有实用价值,堪称唐代政论文的巅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魏徵是唐初政治家,“诤臣”代表;《十思疏》属于“奏议类”文体。

关键字词:浚(jùn)、神器、三驱、松乔。

名句默写:“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”“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”。

思想主旨:强调君主应居安思危、善始慎终,体现“民本”与“法治”结合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其泉源:__________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