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韩愈《马说》原文和翻译

韩愈《马说》原文和翻译

时间:2025-09-10 14:00:03

韩愈《马说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典故,抨击封建制度下人才埋没现象的寓言体杂文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其批判精神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马说》

唐·韩愈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
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"天下无马!"

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译文
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
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,只能在马夫手中受辱,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
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或许能吃一石粮食。

养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喂养。

这样的马,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能无法显现,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,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
驱使它不按正确方法,喂养它不能尽其所长,它嘶鸣又不能理解其意,反而拿着马鞭说:"天下没有好马!"

唉!是真的没有好马吗?是真的不识马啊!

注释

【伯乐】春秋时相马专家,名孙阳,此处喻指识才之人。

【祗辱】"祗"通"只",仅仅受辱。

【骈死】并列而死。"骈"读pián,本指两马并驾。

【槽枥】马槽与马棚。"枥"读lì。

【一石】古代容量单位,约合今60公斤。

【外见】显现于外。"见"通"现"。

【策之】驱策它。"策"指马鞭,此处作动词。

末句连用两个反问,情感递进,强化对统治者"不知马"的愤懑。

创作背景

贞元十九年(803年),韩愈任监察御史时上书《论天旱人饥状》遭贬阳山令。唐代科举取士有限,大量寒门士子怀才不遇。此文借马喻人,揭露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,表达对自身遭际的不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立论-例证-结论"的递进式论证,开篇提出"伯乐与千里马"的依存关系,继而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三种境遇,最终以反诘收束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("常有"与"不常有")、排比("策之不以其道"三句)和反问,增强批判力度。"呜呼"的感叹词使用,体现杂文的情感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超越个人牢骚,直指封建制度下人才选拔机制的深层矛盾。文中"食马者"的愚昧形象,暗讽当权者的识人不明。

4. 文体创新:打破传统说理文的庄重风格,以寓言体杂文形式,将抽象道理具象化,开创了唐宋寓理散文的新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论《马说》的批判逻辑建构

韩愈构建了严密的论证链条:先确立"伯乐决定千里马价值"的前提,继而展示千里马在无伯乐情境下的三种悲剧形态——待遇不公("辱于奴隶人之手")、结局悲惨("骈死于槽枥之间")、才能抑制("才美不外见")。这种递进式呈现,将个体遭遇上升为制度批判。尤其"执策而临之"的细节描写,活画出统治者既无能又傲慢的嘴脸,使结论"其真不知马也"具有雷霆之力。

范文二:从修辞手法看《马说》的情感表达

文中三次重复"千里"一词,形成语义场的强烈对照:前两处强调千里马客观存在,末处"安求其能千里"则突显主观压抑,构成巨大反差。排比句"策之...食之...鸣之..."的短促节奏,模拟了人才被粗暴对待的过程。最妙的是结尾双反问,"其真无马邪"故作退让,"其真不知马也"骤然反击,这种"欲擒故纵"的笔法,将愤懑之情推向顶点。

关于《马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祗(zhǐ)、骈(pián)、槽枥(cáo lì)、石(dàn)、见(xiàn)

2. 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散文革新主张,唐宋八大家之首地位

3. 核心意象:千里马(怀才不遇者)、伯乐(明君或贤臣)、食马者(昏聩统治者)

4. 艺术手法:托物寓意、对比反衬、排比递进

5. 主旨理解: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社会根源,呼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骈死于槽枥之间:__________

(2)才美不外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并列而死

(2)通"现",显现

解析:"骈"本指两马并驾,引申为并列;"见"是古今字现象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执策而临之,曰:'天下无马!'"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?

答案:揭露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,又妄断人才不存的荒谬,批判了人才选拔中的主观主义。

解析:需结合唐代科举制度和韩愈被贬经历作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马说》与李白《将进酒》中"天生我材必有用"的人才观差异。

答案:《马说》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才的制约,体现儒家积极用世思想;《将进酒》主张个性张扬,反映道家自我肯定精神。前者重制度批判,后者重个体宣泄。

解析:注意韩愈的儒家立场与李白的道家倾向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马说》观点,谈谈现代社会如何避免"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"的现象。

答案示例:建立公开透明的人才评价机制,推行多元考核标准;加强决策者的专业培训;完善人才自荐渠道,打破信息壁垒。

解析:需将古典智慧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