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列子《两小儿辩日》原文及译文

列子《两小儿辩日》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09-16 14:57:01

列子《两小儿辩日》原文及译文

《两小儿辩日》是战国时期列子所著的一则寓言,通过两个孩子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,展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与思辨精神。

原文

《两小儿辩日》

列御寇

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问其故。

一儿曰:"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日中时远也。"

一儿以日初出远,而日中时近也。

一儿曰:"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"

一儿曰:"日初出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如探汤,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"

孔子不能决也。

两小儿笑曰:"孰为汝多知乎?"

译文

孔子向东游历,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,便询问原因。

一个小孩说:"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,而正午时离人远。"

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,而正午时离人近。

第一个小孩说:"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,到了正午却像盘子那么小,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?"

第二个小孩说:"太阳刚升起时凉飕飕的,到了正午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,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?"

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。

两个小孩笑着说:"谁说你知道得多呢?"

注释

辩斗:辩论,争辩。

车盖:古代车上遮阳的伞盖。

盘盂:盛物的器皿,圆形。

沧沧凉凉:形容清凉的感觉。

探汤:把手伸进热水里。

决:判断,裁决。

孰为:谁说。

多知:知识渊博。

创作背景

《列子》成书于战国时期,是道家重要典籍。这则寓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,也体现了道家对绝对真理的怀疑态度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对话体,通过两个孩子与孔子的问答展开。

2. 语言简洁生动,善用比喻"大如车盖""如探汤"等。

3. 思想内涵深刻,揭示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局限性。

4. 艺术特色鲜明,将抽象哲理寓于具体事例中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两小儿辩日》以简洁的对话展现了深刻的哲理。两个孩子分别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观察太阳,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。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: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结论,真理具有相对性。孔子"不能决"的窘态,更强化了这一主题,暗示即使是圣贤也有认知的局限。

范文二

这则寓言最精彩之处在于其辩证思维。两个孩子各执一词,但都言之成理,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。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揭示认识论的重要命题:感觉经验具有局限性,单凭感官认识难以把握事物本质。结尾的反问"孰为汝多知乎",更引发读者对知识确定性的思考。

关于《两小儿辩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辩斗、车盖、盘盂、沧沧凉凉、探汤

2. 文学常识:列子及其著作的学派归属

3. 知识要点:寓言的特点及表现手法

4. 意象意境:太阳意象的象征意义

5. 哲理内涵:认识的相对性与局限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辩斗:__________

(2)探汤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辩论,争辩

(2)把手伸进热水里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两小儿笑曰:'孰为汝多知乎?'"这句话表达了什么?

答:表达了知识的相对性,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也有认知的局限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两小儿辩日》与《庄子·秋水》在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?

答:都体现了认识的相对性,强调人的认知存在局限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运用比喻手法,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太阳在不同时间给人的视觉差异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两小儿辩日》的哲理看待现代科学争议?

答:说明科学认识具有相对性,不同观点可能都有其合理性,需要全面思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