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《师说》原文及翻译和赏析
《师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议论文,阐述从师求学的必要性,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。文章逻辑严密,语言犀利,展现了韩愈复兴儒学的思想主张。
原文
师说
(唐)韩愈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译文
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
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,这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。
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,我应该向他学习;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应该向他学习。
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因此不论地位高低,不论年龄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注释
传道:传授儒家之道。"道"指儒家思想体系。
受业:教授学业。"受"通"授"。
解惑:解答疑难问题。
庸知:岂知,何必知道。
无贵无贱:不分地位高低。
创作背景
唐贞元年间,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,学风浮华。韩愈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,目睹此风,作《师说》以正视听。当时柳宗元在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也提到"由魏晋氏以下,人益不事师"的社会现象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首段提出中心论点,中间分层论证,末段总结呼应。
2. 语言犀利明快,善用排比句增强气势,如"生乎吾前...生乎吾后..."的句式。
3. 思想核心是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,打破身份年龄限制,体现平等教育观。
4. 艺术特色在于将抽象道理具象化,通过生活常理阐明深刻哲理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师说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将逻辑论证与情感抒发完美结合。开篇"古之学者必有师"如金石掷地,奠定全文庄重基调。随后以"人非生而知之"的生活常理为据,层层推进,逻辑严密。特别是"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"的论断,打破门第观念,展现进步教育思想。文中反问句的运用,如"孰能无惑""夫庸知其年之先后",增强了论辩力度,使说理更具感染力。
范文二
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展现的师道观具有划时代意义。他将"师"定义为"传道受业解惑"的复合角色,突破汉代经师单一传授章句的局限。文中的"道"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具体化为解决实际困惑的方法。这种务实精神与当时空谈玄理的学风形成鲜明对比。文章结尾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的命题,将师道提升到哲学高度,为后世"尊师重道"传统奠定理论基础。
关于《师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受(通"授")、庸(岂)、谀(阿谀)、欤(语气词)
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历史地位,"古文运动"主要主张
知识要点:唐代师道衰微的社会背景,文章对比论证的手法
意象意境:"道"的象征意义,"惑"与"解"的辩证关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受业:__________
(2)庸知:__________
答案:
(1)教授学业
(2)岂知,何必知道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?
答:体现以道为本、平等开放的教育观,强调学问高于身份年龄,突破传统师道束缚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"的论证效果。
答案:以生活常理为据,运用反问句式,使论点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,为后文"从师必要"的论述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