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伯牙绝弦》翻译及原文

《伯牙绝弦》翻译及原文

时间:2025-09-03 16:00:02

《伯牙绝弦》翻译及原文解析

《伯牙绝弦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知音典故,讲述琴师伯牙因知音子期去世而摔琴绝弦的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理解。

原文

《伯牙绝弦》
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

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"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"

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"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"

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

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

译文

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善于听琴。

伯牙弹琴时,心中想着高山,钟子期说:"好啊,巍峨高耸如同泰山!"

伯牙心中想着流水,钟子期说:"好啊,浩浩荡荡如同江河!"

伯牙心中所想,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。

钟子期去世后,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,于是摔破琴弦,终身不再弹琴。

注释

鼓琴:弹琴。鼓,弹奏。

志:心中所想。

峨峨:形容山势高峻。

洋洋:形容水势浩大。

绝弦:断绝琴弦,表示不再弹琴。

知音:了解自己心意的人。

创作背景

故事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对于知音难求的普遍感慨。当时社会动荡,士人常怀忧患意识,对真挚情谊尤为珍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递进式叙事,先写知音相得之乐,后写知音失去之痛。

2. 语言简洁有力,"峨峨""洋洋"等叠词形象生动。

3. 思想内涵深刻,揭示了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。

4. 艺术特色鲜明,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抽象情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伯牙绝弦》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最动人的知音故事。伯牙鼓琴时,钟子期不仅能听懂琴声,更能领会琴声背后的意境。这种超越语言的默契,正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友谊。当这种友谊失去后,伯牙的选择虽然极端,却真实反映了知音难再的绝望。故事通过对比手法,将知音相得的欢愉与失去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范文二

这个典故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对知音关系的诠释。知音不仅是技艺上的欣赏者,更是心灵上的共鸣者。伯牙摔琴的决绝行为,看似过激,实则是对知音价值的最高礼赞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这种对精神共鸣的追求远超过对技艺本身的重视。故事虽短,却道出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中最珍视的价值观念。

关于《伯牙绝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鼓(弹奏)、志(心意)、峨峨(山高貌)、洋洋(水大貌)、绝(断绝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属于先秦寓言故事

知识要点:知音典故的起源,伯牙子期的关系

意象意境:高山流水象征高尚情操,琴象征艺术才能

知识全解:理解"知音"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鼓琴:__________

(2)绝弦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弹奏琴

(2)断绝琴弦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,注意古今异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伯牙绝弦"的行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:表达了失去知音后的极度悲痛和对知音难再的绝望。

解析:通过极端行为表现内心情感,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有方式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伯牙绝弦》与《管鲍之交》在表现友谊方面有何异同?

答:相同点是都表现了真挚的友谊;不同点是《伯牙绝弦》侧重精神共鸣,《管鲍之交》侧重患难相助。

解析:比较时需抓住各自的核心特点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简洁有力地表现了二人心灵的高度契合,为下文绝弦埋下伏笔。

解析:注意分析句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将"伯牙绝弦"的典故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示例:说明人生难得一知己,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精神共鸣之上。

解析:运用典故要准确理解其核心内涵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