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《管仲列传》原文及译文
本文解析司马迁《史记·管仲列传》的核心内容,涵盖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管仲的政治智慧与司马迁的史笔匠心。
原文
《管仲列传》
司马迁
管仲夷吾者,颍上人也。少时常与鲍叔牙游,鲍叔知其贤。
管仲贫困,常欺鲍叔,鲍叔终善遇之,不以为言。
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,管仲事公子纠。及小白立为桓公,公子纠死,管仲囚焉。
鲍叔遂进管仲。管仲既用,任政于齐,齐桓公以霸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管仲之谋也。
译文
管仲字夷吾,颍水边人。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,鲍叔知道他的才能。
管仲贫困,常占鲍叔便宜,鲍叔始终善待他,从不抱怨。
后来鲍叔辅佐公子小白,管仲辅佐公子纠。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,公子纠被杀,管仲被囚禁。
鲍叔向桓公推荐管仲。管仲被任用后,执掌齐国政事,助齐桓公称霸诸侯,多次会盟诸侯,匡正天下秩序,皆因管仲的谋略。
注释
颍上:颍水之滨,今安徽颍上县。
欺:占便宜。此处指管仲分财时多自取。
九合诸侯:多次召集诸侯会盟。"九"为虚指,表频繁。
一匡天下:匡正天下礼乐征伐秩序。典出《论语·宪问》。
创作背景
西汉武帝时期,司马迁为完成"究天人之际"的史家使命,在《史记》中特立《管晏列传》。管仲辅佐齐桓公"尊王攘夷"的事迹,契合司马迁对贤相的政治理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以鲍叔让贤为叙事枢纽,突出"士为知己者死"的主题
2. 语言特色:善用对比,"分财多自与"与"鲍叔不以我为贪"形成张力
3. 思想内涵:通过管仲的"不羞小节",阐发人才使用的实用主义原则
4. 艺术手法:细节描写生动,"仓廪实而知礼节"等语录深化人物形象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司马迁笔下的管仲形象具有双重性。既写他"分财多自与"的世俗算计,又突出"知我者鲍子也"的知己之情。这种矛盾塑造正是《史记》人物书写的精髓:不避缺陷而显真实,不掩私德而彰大义。管仲最终能"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",恰因其政治才能超越了道德洁癖。
范文二
《管仲列传》的叙事结构暗含司马迁的史学观。鲍叔牙的让贤行为构成全篇支点,既照应前文"鲍叔知其贤"的伏笔,又为后文"任政于齐"埋下关键转机。这种环环相扣的笔法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勾连,体现"通古今之变"的史家视野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颍(yǐng)上、仓廪(lǐn)、匡(kuāng)正
2. 文学常识:管仲改革的核心政策"相地而衰征"
3. 名句默写:"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"
4. 意象分析:"九合诸侯"的鼎意象象征王权秩序
5. 思想比较:管仲功利思想与儒家德治观的差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鲍叔终善遇之:__________
(2)一匡天下:__________
答案:
(1)始终友好对待
(2)匡正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管仲"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"反映怎样的价值观?
答案:体现务实的人才观,强调政治功业比个人道德更重要,具有法家思想特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管仲列传》与《项羽本纪》的人物塑造手法差异
答案:《管仲列传》通过细节对比突显性格复杂性,《项羽本纪》多用场面描写渲染英雄气概。前者重理性分析,后者重情感渲染。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分析"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"的表达效果
答案:用对偶句式强化情感张力,"知我"二字既总结鲍叔的识人之明,又暗含士人阶层对知己的终极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