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劝学》荀子励志篇原文及现代释义翻译

《劝学》荀子励志篇原文及现代释义翻译

时间:2025-10-20 11:38:01

《劝学》荀子励志篇原文及现代释义翻译

《劝学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经典名篇,系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、方法及态度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注释解析,并附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分析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。

原文

《劝学》

荀子
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

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

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
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译文

君子说:学习不可停止。

靛青从蓼蓝中提取,却比蓼蓝更青;

冰由水凝结而成,却比水更寒冷。

木材笔直符合墨线,烘烤弯曲成车轮,弧度完美契合圆规。

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,是人工弯曲的结果。

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则直,金属经磨砺则锋利,

君子广博学习且每日反省,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。

注释

【学不可以已】"已"读yǐ,停止。开篇点明终身学习的主旨。

【青取之于蓝】"蓝"指蓼蓝植物,古代染料来源。比喻通过学习超越本源。

【木直中绳】"中"读zhòng,符合。以木工工序喻后天改造的重要性。

【輮以为轮】"輮"读róu,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。强调人为加工的力量。

【知明而行无过】"知"通"智"。揭示学习与修身的辩证关系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后期社会剧变,荀子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时创作。针对当时"性恶论"争议,提出通过系统学习改造人性的主张,成为儒家教育理论的重要发展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首句立论,中间连用五个比喻,最后归结于修身实践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排比句式与生活化比喻,如"青蓝""冰水""木绳"三组对比,形成递进式说服力。

3. 思想内核:突破孔子"生而知之"观点,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塑造的决定作用,具有唯物主义倾向。

4. 教育价值:提出"博学""参省"的具体方法,建立知行合一的修养体系,影响后世科举教育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荀子以工匠改造自然物的过程喻示教育力量,体现战国时期人力胜天的思想觉醒。"輮木为轮"的意象尤为精妙,既展示物理变化过程,又暗喻人性可塑性。这种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的表达,使儒家教育观获得前所未有的说服力。篇中连续比喻构成逻辑链条,最终指向"知明行无过"的理想人格,形成完整的论证体系。

范文二

"青出于蓝"的著名命题,实际包含知识创新的深刻见解。荀子敏锐指出:学习不是简单复制,而是实现质的飞跃。这种认识远超同时代"法先王"的保守观念。文中"日参省乎己"的要求,将孔子"吾日三省吾身"具体化为治学方法,标志着儒家自省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化。这种重视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观,对当代教育仍具启示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輮(róu)、中(zhòng)绳、槁(gǎo)暴、砺(lì)

2. 通假字:"知"通"智"、"有"通"又"

3. 文学常识:荀子"性恶论"、稷下学宫背景、与孟子教育观差异

4. 核心意象:青蓝喻知识传承与创新、木绳喻教育规范、冰水喻质变

5. 思想要点:后天学习决定论、知行合一方法论、终身学习理念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取之于蓝:__________

(2)参省乎己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从……中提取

(2)检验反省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动词的使动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:揭示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前人,强调知识创新的可能性。

解析:此比喻打破固守传统的观念,体现发展的教育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荀子《劝学》与《论语》中"学而时习之"的异同。

答案:同属儒家教育思想;荀子更强调系统化学习和主观能动性,孔子侧重学习态度和愉悦体验。

解析:反映战国时期教育理论向实践方向的发展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"的句式特点。

答案:并列结构形成条件关系,"而"字连接学习与反省两个维度,体现知行合一的完整修养过程。

解析:注意连词在论证逻辑中的作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