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师说》韩愈教育名篇原文及通俗翻译
引导语:韩愈《师说》是中国古代论述师道的重要文献,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,阐明教师的作用与求学的态度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教育思想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师说》
唐·韩愈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译文
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。
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有疑惑却不求教老师,这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。
比我年长的人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,我跟随他学习;比我年轻的人,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随他学习。
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因此无论地位高低、年龄长幼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注释
【传道受业解惑】"受"通"授",指传授儒家道统、教授经典学问、解答疑难。
【庸知】何必知道。"庸"表反问语气。
【无贵无贱】体现韩愈平等教育观,打破门第观念。
【道之所存】"道"指儒家思想体系,是全文核心概念。
创作背景
唐贞元十八年(802年),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作此文。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,盛行"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"的风气。韩愈针对时弊,重申师道传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开篇立论"学者必有师",次论从师必要性,再论择师标准,最后以"道之所存"作结,层层递进。
2. 语言犀利:多用反问句增强论辩气势,如"孰能无惑""夫庸知其年"等。
3. 思想突破:提出"无贵无贱"的平等教育观,具有进步意义。
4. 艺术特色:排比句式与对比手法并用,如"生乎吾前...生乎吾后"的对称结构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师说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冲破时代局限的勇气。唐代士族子弟多凭门荫入仕,耻于公开求师。韩愈却直言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,将师道尊严置于社会等级之上。文中"无贵无贱"四字,如金石掷地,不仅批判了当时风气,更构建了以"道"为核心的价值体系。这种超越身份的教育平等观,比欧洲启蒙思想早了九百年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《师说》展现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领袖的语言功力。全文仅三百余字,却包含完整论证体系。开篇三个动宾短语"传道、受业、解惑",精确定义教师职能;"生乎吾前...生乎吾后"的排比,形成强烈节奏感;结尾"弟子不必不如师"的转折,更显思辨深度。这种文道合一的写作,正是"文以载道"的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
受(通"授")、庸(岂)、句读(jù dòu)、郯子(tán zǐ)
2. 文学常识:
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文学地位、古文运动主张
3. 名句理解:
"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"——教师的三重职责
"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"——学习的时间差与专业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夫庸知其年:__________
(2)术业有专攻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何必知道
(2)专门研究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师说》如何批判当时社会风气?
答案:指出士大夫"耻学于师"的陋习,批评以地位高低决定是否从师的功利态度,主张以"道"为唯一择师标准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"的辩证思想。
答案:打破绝对化的师生等级,强调学识的相对性,体现教学相长的进步观念,为后文"闻道有先后"作铺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