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大学之道》儒家经典精读原文及现代译文

《大学之道》儒家经典精读原文及现代译文

时间:2025-10-14 11:00:03

《大学之道》儒家经典精读原文及现代译文

《大学》是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系统阐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和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核心哲学。

原文

《大学》(节选)

作者:曾参(传)
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

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

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

虑而后能得。

译文

大学的宗旨,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,

在于亲近民众,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。

知道目标方能坚定,坚定后才能沉静,

沉静后才能安稳,安稳后才能思虑周详,

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。

注释

明明德:第一个"明"作动词,意为彰显;第二个"明"形容德行光辉。

亲民:朱熹解为"新民",即革新民心;王阳明解为亲近民众。

止于至善:达到道德完善的终极境界。

知止:明确人生目标与道德边界。

:深思熟虑的思维状态。

创作背景

《大学》成书于战国时期,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。当时周礼崩坏,诸侯争霸,儒家学者试图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社会秩序。朱熹将其列为"四书"之首,成为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核心文本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"三纲八目"体系,从个人修养推及治国平天下。

2. 语言简练而内涵深刻,多用顶针修辞形成逻辑链条。

3. 思想核心是"内圣外王",强调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的统一。

4. 艺术特色体现为理性思辨与诗意表达的结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大学》开篇的"三纲领"构建了儒家道德哲学的完整框架。"明明德"指向个体觉醒,"亲民"强调社会关怀,"止于至善"确立终极理想。这种由内而外的拓展路径,体现了儒家"修齐治平"的实践智慧。文中"知止—定—静—安—虑—得"的心理递进过程,揭示了道德修养的深层规律。

范文二

朱熹特别重视《大学》的"格物致知"说。他认为"格"即穷究,"物"包含事理。这种认知方法要求学者从具体事物中体悟天理。王阳明则提出"致良知"的新解,强调本心体认。两种诠释路径的差异,反映了宋明理学内部的理论分歧,也展现了《大学》文本的阐释张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明明德(míng míng dé)、知止(zhī zhǐ)、定静安虑(dìng jìng ān lǜ)

文学常识: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称"四书"

核心概念:三纲领(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)、八条目(格物致知至平天下)

意象解析:"至善"象征道德完满状态,"新民"喻示社会革新理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明明德:__________

(2)知止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彰显光明的品德

(2)知道应达到的境界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大学之道"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

答案: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实现社会理想,建立"内圣外王"的人生路径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在修身方法上的异同

答案:同:都强调道德自觉;异:《大学》侧重逐步外推,《中庸》强调"时中"智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知止而后有定"的哲理内涵

答案:揭示目标确立与心性修养的因果关系,体现儒家实践理性的特点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大学》思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?

答案示例:环境危机可追溯至"格物"精神的缺失,解决需重建人与自然的知识伦理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