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苏轼夜游胜景原文及细腻翻译
引导语: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以85字的精炼笔墨,记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友人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,展现宋代文人于贬谪中寻幽探微的生活哲学,是理解苏轼旷达心境的重要文本。
原文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
宋·苏轼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
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
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译文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,我正脱衣准备睡觉,月光照进门户,便高兴地起身出门。
想到没有同乐之人,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。
张怀民也未入睡,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漫步。
庭院地面宛如积满透明清水,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,原来是竹柏的影子。
哪个夜晚没有月光?哪个地方没有竹柏?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。
注释
【元丰六年】公元1083年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的第四年。
【藻荇】zǎo xìng,水生植物,此处喻竹柏倒影。
【闲人】双关语,既指有闲情逸致之人,亦暗含政治失意的自嘲。
【空明】月光澄澈的视觉效果,体现苏轼以水喻光的独特想象力。
创作背景
元丰二年苏轼遭遇政治迫害,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此期间创作《赤壁赋》《定风波》等名篇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写于生活困顿时期,张怀民同为贬官,二人以"闲人"身份在逆境中发现生活诗意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"欲睡"到"起行",最终归于哲理感悟,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比喻,"积水空明"将月光具象化,"藻荇交横"赋予静态影子以动态美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寻常月夜景象,揭示审美主体心境的重要性,体现"万物静观皆自得"的哲学思考。
4. 情感表达:表面写闲适之乐,深层蕴含对政治迫害的淡然超脱,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典型呈现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以科学家般的精确观察力捕捉月光特征。"积水空明"的比喻突破前人"月如霜"的俗套,将光的穿透性与水的流动性结合,创造透明质感的空间幻觉。"藻荇交横"的错觉描写,体现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思维特点。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式描摹,与后文"闲人"的哲学思考形成理趣交融的美学层次。
范文二
结尾三问构成全篇思想制高点。苏轼将张怀民作为精神镜像,两个"闲人"的月下对话,实则是贬谪文人的自我救赎仪式。"何夜无月"的反诘打破时空局限,将具体夜游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境遇观照。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,与《赤壁赋》"惟江上之清风"的感悟一脉相承,展现苏轼将政治挫折转化为审美体验的非凡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苏轼"唐宋八大家"身份,本文属宋代笔记小品,代表"苏文熟,吃羊肉"的创作高度
2. 关键字词:藻荇(zǎo xìng)、空明、闲人的双重含义
3. 艺术手法:比喻的层次性(由"积水"到"藻荇"的递进)、白描中的哲理渗透
4. 思想内涵:贬谪文学中的旷达情怀,宋代文人"不以物喜不以己悲"的精神境界
5. 意象体系:月(澄明心境)、竹柏(君子品格)、庭院(精神家园)的象征系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相与步于中庭:__________
(2)盖竹柏影也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一同
(2)原来是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?
答案:既包含对世俗繁忙的疏离感,又彰显逆境中保持审美情趣的傲岸精神,体现"穷则独善其身"的儒家修养。
解析:要抓住"闲人"的双关意义,联系苏轼贬谪背景作答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文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抒情方式差异
答案:苏轼以乐景写乐情,在寻常景物中发现哲理;柳宗元以幽景写忧情,通过凄清环境投射孤寂心境。前者体现超脱,后者侧重寄托。
解析:宋代文人普遍比唐代更注重理性思考,需结合时代特征分析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庭下如积水空明"的审美效果
答案:以水喻光突破感官界限,将视觉的透明感与触觉的流动感结合,"空明"二字既写月光物理特性,又暗喻心境澄澈,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。
解析:需从通感修辞和意境营造两个层面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