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蒹葭》诗经意境悠远原文及注音翻译
《蒹葭》是《诗经·秦风》中的名篇,以水岸芦苇为意象,抒写求而不得的怅惘。本文提供原文、注音、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朦胧意境与永恒情感。
原文
《蒹葭》
(先秦)《诗经·秦风》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译文
芦苇茂密青苍,白露凝结成霜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水对岸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险阻漫长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央。
芦苇繁茂鲜润,白露尚未晒干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岸那边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陡峭难攀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滩。
芦苇茂密鲜明,白露还未消失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水之滨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迂回曲折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洲。
注释
蒹(jiān):未长穗的芦苇。
葭(jiā):初生的芦苇。
湄(méi):水草交接处。
坻(chí):水中高地。
涘(sì):水边。
沚(zhǐ):水中沙洲。
“溯洄”“溯游”:一逆一顺的追寻姿态,象征执着与徒劳的辩证。
创作背景
《秦风》多写陇西戎马生活,《蒹葭》却展现水乡情调。学者推测或为秦人东迁后吸收周文化的产物,将西北民族的炽烈情感融入中原婉约表达,形成独特美学张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三章叠咏,每章仅换数字,却层层递进。从“为霜”到“未晞”“未已”,暗示时间流逝与追寻的持久。
2. 语言:双声叠韵词(苍苍、萋萋、采采)营造韵律感,水意象(湄、坻、涘、沚)构建空间层次。
3. 思想:开创中国文学“可望不可即”的审美范式,后世“秋水伊人”成为理想化符号。
4. 艺术:虚实相生手法,水中倒影的描写,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蒹葭》最动人处在于其不确定性。伊人始终以“所谓”虚指,可能是恋人、贤者或理想。水岸空间的阻隔(一方、之湄、之涘)与追寻方式的矛盾(溯洄/溯游),构成永恒的困境。这种朦胧恰是诗歌超越时空的密码——每个人都能在“宛在”的幻影中,看见自己的求而不得。
范文二
芦苇与白露的意象组合暗含生命哲学。蒹葭从“苍苍”到“采采”,展现植物生命力;白露从“为霜”到“未已”,暗示时间推移。自然物象的永恒反衬人类追求的短暂,但诗中“从之”的重复,又彰显执着精神。这种矛盾统一,正是《诗经》“哀而不伤”美学的最佳体现。
关于《蒹葭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蒹(jiān)、葭(jiā)、湄(méi)、坻(chí)、涘(sì)、沚(zhǐ)
2. 文学常识:中国最早朦胧诗、重章叠句的典型、比兴手法源头
3. 意象体系:芦苇(柔韧漂泊)、白露(短暂易逝)、秋水(阻隔与映照)
4. 意境特征:空灵虚幻、往复回旋、意在言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溯洄:__________
(2)晞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逆流而上
(2)干
解析:需结合“道阻且长”理解“溯洄”的动作难度;“晞”与“未”连用强调露水未干的状态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蒹葭》中“伊人”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?
答案:可象征美好理想、政治抱负或知音伴侣,其不确定性正是诗歌多元解读的基础。通过始终不可触及的描写,表达人类对终极理想的永恒追寻。
解析:注意区分具体与抽象两个层面的理解,结合“在水一方”的空间阻隔分析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蒹葭》与《汉广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以水岸阻隔喻求而不得。异:《汉广》直言“不可泳思”,情感直露;《蒹葭》用“宛在”制造幻觉,更含蓄隽永。前者体现中原诗歌的质朴,后者展现秦地的神秘色彩。
解析:需联系《周南》与《秦风》的地域文化差异。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分析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“所谓”虚化对象,以“一方”拉开空间距离,在确定与不确定间制造张力。水意象既构成阻隔,又成为情感载体,为后世“隔水相思”模式奠定基础。
解析:注意“水”在中国诗歌中的特殊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