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关雎》诗经爱情诗原文及注音翻译

《关雎》诗经爱情诗原文及注音翻译

时间:2025-10-15 14:57:02

《关雎》诗经爱情诗原文及注音翻译

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开篇之作,以水鸟和鸣起兴,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。本文提供原文、注音、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先秦诗歌的质朴情感与艺术手法。

原文

《关雎》

佚名(《诗经·周南》)
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
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
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
译文

雎鸠鸟关关和鸣,栖息在河中小洲。

贤淑美丽的姑娘,正是君子的佳偶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姑娘左右采摘。

贤淑美丽的姑娘,醒着睡着都想追求。

追求却难以如愿,日夜思念难安。

思绪悠悠不绝,翻来覆去难眠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姑娘左右挑选。

贤淑美丽的姑娘,弹琴鼓瑟亲近她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姑娘左右拔取。

贤淑美丽的姑娘,敲钟击鼓让她欢愉。

注释

关关:拟声词,雎鸠和鸣声。雎鸠(jū jiū):一种水鸟,古人认为其雌雄情意专一。

窈窕(yǎo tiǎo):娴静美好貌。淑女:品德美好的女子。

荇(xìng)菜:水生植物,叶浮水面,可食。"流""采""芼"三字递进,暗示感情发展。

"琴瑟友之""钟鼓乐之":由精神慕恋升华为礼仪相待,体现先秦婚恋观的庄重。

创作背景

《诗经》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,《关雎》属"周南"地域民歌。汉代学者认为此诗咏周文王与太姒之事,实则反映先秦婚恋习俗。雎鸠的忠贞意象与采摘荇菜的劳动场景,构成早期诗歌"比兴"手法的典型范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三章以荇菜采摘动作的递进(流-采-芼),对应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(慕-求-得)。

2. "兴"的手法自然巧妙,雎鸠和鸣引发情思,荇菜柔美暗喻淑女气质。

3. "辗转反侧"的细节描写,成为后世刻画相思之情的经典范式。

4. 结尾钟鼓琴瑟的礼乐意象,将私人情感纳入社会伦理框架,体现"发乎情,止乎礼"的儒家诗教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关雎》以四言为主,节奏明快如河水流淌。雎鸠的"关关"鸣叫开篇即营造出春日生机,荇菜的"参差"形态与采摘动作形成视觉流动感。最妙在"悠哉悠哉"的复沓,将抽象思念化作绵长的时间体验。全诗未直写女子容貌,却通过君子的心理活动,让读者感知到"窈窕淑女"的动人风采。

范文二

这首爱情诗的特殊性在于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升华。从自然鸟鸣起兴,到"琴瑟友之"的文明礼仪,展现先秦时代情感表达的双重性。辗转反侧的焦灼最终归于钟鼓和鸣的庄重,这种由自然情欲向人文礼制的过渡,正是儒家"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"审美理想的源头。诗中"寤寐求之"与"钟鼓乐之"的对照,暗示着个体情感与社会规范的和谐统一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雎鸠(jū jiū)、窈窕(yǎo tiǎo)、荇(xìng)菜、芼(mào)

2. 文学常识:六义(风雅颂赋比兴)、四始(《关雎》为《国风》之始)、孔子"乐而不淫"评价

3. 艺术手法:比兴(雎鸠喻忠贞)、重章叠句、动作描写递进

4. 思想内涵:先秦婚恋观、儒家诗教观、情与礼的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好逑:__________

(2)芼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理想的配偶

(2)择取

解析:"逑"本义为聚合,"好逑"即佳偶;"芼"与上文"流""采"形成动作层级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琴瑟友之""钟鼓乐之"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念?

答案:体现先秦时期以礼乐文化规范婚恋的价值观,强调情感表达需符合社会礼仪。

解析:需结合周代"六礼"婚俗背景,注意由自然慕恋到礼仪结合的转变过程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复沓句式延长语音时间感,配合"辗转"的动作细节,将抽象思念具象化为可感的身体经验。

解析:注意叠词强化时间绵长感,动态描写与心理状态的对应关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