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十二章》孔子智慧箴言原文及精准翻译
《论语十二章》是儒家经典《论语》中的核心篇章,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修身、为学、处世的思想精华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孔子哲学的实践智慧。
原文
《论语十二章》 孔子及其弟子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子曰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译文
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吗?”
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实践?”
孔子说:“温习旧知识而能领悟新道理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孔子说: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,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懈怠。”
孔子说:“子路,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智慧。”
孔子说:“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,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。”
孔子说:“三人同行,必有值得我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效仿,对他们的缺点引以为戒。”
孔子说:“士人立志追求道,却以粗衣淡饭为耻,不值得与他讨论。”
子贡问:“孔文子为何谥号为‘文’?”孔子说:“他聪敏好学,不以请教下位者为耻,因此称‘文’。”
孔子说:“默默记住知识,学习永不满足,教导他人不倦怠,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?”
孔子说:“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。”
孔子说:“吃粗粮喝冷水,弯着手臂当枕头,乐趣也在其中。用不义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我来说如浮云。”
注释
说(yuè):通“悦”,愉快。
愠(yùn):恼怒。
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“三”为虚指。
罔(wǎng):迷惑。
殆(dài):危险,指精神疲怠。
女(rǔ):通“汝”,你。
识(zhì):记住。
肱(gōng):手臂。
创作背景
《论语》成书于战国初期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,其言论被弟子记录,形成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哲学体系。十二章选录自《学而》《为政》等篇,集中反映孔子的教育观与道德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语录体短小精悍,问答形式生动,逻辑层层递进。
2. 语言风格:平实简洁,善用反问、对比(如“学而不思/思而不学”)增强说服力。
3. 思想内核:强调“学思结合”“自省修身”,将道德实践融入日常生活。
4. 艺术手法:比喻形象(“富贵如浮云”),白描勾勒(“曲肱而枕”),哲理性与画面感兼具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孔子的“乐学”境界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。孔子将“乐”置于最高境界,强调内在驱动的重要性。这种思想打破了功利性学习的桎梏,与“饭疏食饮水”的安贫乐道相呼应,展现儒家“求仁得仁”的精神自由。对比当下教育焦虑,孔子的智慧仍具启示意义。
范文二:自省精神的现代价值
曾子的“三省吾身”以具体问题引导反思,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可操作准则。这种“忠”“信”“习”的框架,既有社会关系维度,又含个人成长要求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人们更需要这种每日叩问的自觉,避免在浮躁中迷失自我。孔门师徒的修身传统,实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心灵管理术。
关于《论语十二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说(yuè)、愠(yùn)、罔(wǎng)、殆(dài)、肱(gōng)
文学常识:《论语》四书之首,语录体散文,儒家核心经典
知识要点:孔子“仁”的思想、学思关系、君子标准
意象意境:“浮云”象征转瞬即逝的富贵,“曲肱而枕”体现安贫乐道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不亦说乎:__________
(2)学而不思则罔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“悦”,愉快
(2)迷惑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态度?
答案:谦虚好学,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可取之处,兼具批判性思维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论语》与《孟子》语言风格的差异。
答案:《论语》简约含蓄,多格言警句;《孟子》雄辩滔滔,善用比喻说理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的修辞效果。
答案:比喻手法将抽象价值观具象化,“浮云”凸显对不义之财的淡漠,强化道德坚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