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太丘与友期》陶渊明友情雅致原文及深度翻译
本文围绕陶渊明《陈太丘与友期》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度解析,展现魏晋时期文人交往的雅致与信义精神。
原文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
陶渊明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
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。
去后乃至。
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
客问元方:"尊君在不?"
答曰:"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"
友人便怒曰:"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"
元方曰:"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"
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
元方入门不顾。
译文
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,时间定在正午。
过了正午朋友未到,陈太丘独自离开。
朋友在他走后才到。
陈太丘七岁的儿子元方正在门外玩耍。
友人问元方:"令尊在家吗?"
元方回答:"等您很久没来,已经走了。"
友人愤怒道:"真不是人!与人约定同行,却丢下别人走了。"
元方说:"您与家父约定正午见面。正午不到,是失信;当着儿子骂父亲,是无礼。"
友人惭愧,下车想拉他的手。
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。
注释
【期日中】约定正午时分。期:约定;日中:太阳正中。
【舍去】不再等候而离开。舍:放弃;去:离开。
【尊君】对对方父亲的尊称,相当于"令尊"。
【相委】丢下别人。委:抛弃。
【引之】拉他(表示亲近)。引:拉。
【不顾】不回头看,形容态度坚决。
创作背景
此文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,记载魏晋时期名士言行。陶渊明选取这一故事,反映当时士人重视信义与礼节的价值观。东汉末年社会动荡,文人更以坚守道德准则自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话体推进情节,通过三组对话完成矛盾起承转合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期""舍""引""顾"精准传神,体现魏晋散文简洁有力的特征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儿童视角批判失信无礼,彰显"信"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地位。
4. 艺术手法:对比手法突出,友人前倨后恭与元方始终如一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童言无忌中的道德审判》
七岁元方的对答堪称魏晋时期最锋利的道德之剑。当友人以"非人哉"的粗鄙言语发泄不满时,元方用"无信""无礼"二词完成双重反击。儿童的天真直言撕碎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具,这种通过稚子之口施行道德批判的手法,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具震撼力。结尾"入门不顾"的决绝姿态,实则是对失德者最严厉的精神惩罚。
范文二
《从"期日中"看魏晋时间观念》
文中"期日中"的约定绝非偶然。在缺乏精确计时工具的古代,太阳运行是最可靠的天然时钟。陈太丘"过中不至即舍去"的举动,体现魏晋士人对时间的敬畏。这种严格守时的精神,与后世文人散漫的时间观念形成鲜明对比。故事启示我们:诚信首先体现为对时间的尊重,失时即是失德的开始。
关于《陈太丘与友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期(约定)、舍(放弃)、委(抛弃)、引(拉)、顾(回头看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,反映魏晋清谈风气
3. 核心意象:"日中"象征道德准则,"入门不顾"代表道德裁决
4. 主旨思想:批判失信无礼,强调"信"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期日中:__________
(2)相委而去:__________
答案:
(1)约定正午时分
(2)丢下别人离开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元方"入门不顾"的举动表达了什么态度?
答:表现了对失信无礼者的彻底否定,通过决绝姿态维护道德尊严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陈太丘与友期》与《论语》"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"在思想上有何共通?
答案:都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准则,失信者将失去社会立足的基础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"的表达效果。
答:用对仗句式形成道德审判,前句批判失信,后句谴责失礼,逻辑严密,掷地有声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"的现代启示。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更应重视守约精神,随意爽约不仅影响个人信誉,还会破坏社会信任体系。